English

人才尽享吉林大学

2010-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沈季 我有话说
5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吉林大学的大学生人生导师。

吉林大学校长展涛表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是对所有教育者不断创新的鞭策与激励。仅仅从大学自身来讲,我以为培养杰出人才有三个关键的必要条件,即激发学生和学者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和每

个人的批判思维、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请杨利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开阔学生视野的一个方式。

对于学科综合环境、研究环境和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吉林大学进行了系列探讨。

十年三版培养方案

2001年4月,学校进行了合校后的院系整合,并根据合校后全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布局、不同科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广泛开展了辅修专业教育,逐步扩大第二学科学士学位的试点。

2006年春,吉林大学宣布,2005级新生每学年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其中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为理论教学学期,夏季短学期为暑期实践教学学期。“三学期制不仅仅是学习时间安排上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制度上的改变,与学分制、选课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教务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学校同时推出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学生在修满规定学分后可以自主选择在3年至6年内完成本科学业。

同年,吉大探索实施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政策。他们开设了以化学、生命科学为依托的唐敖庆班,以文学、史学为依托的文史实验班匡亚明班,地学实验班李四光班,医学实验班白求恩班。实验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009年,吉大再次推出新版培养方案。它以学分制为依托,构建以150门7类公选课为主体的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重点建设80门左右的高水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质量。

十年三版培养方案,吉大将培养最终落在体现人才的全面性,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性,树立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观念;体现个性化教育思想,树立因材施教、多规格、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上。

在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教育下

李四光、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都是吉大闪光的标志。学校将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学管理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团队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创新能力。

2009年被学校确定为“人才年”,主旨是“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地说,有这几个关注点。”展涛介绍道。“一是科研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要实现突破;二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形成体系;三是注重团队建设;四是注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双聘’促进教师在校内流动合作;五是建立一支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围绕这五方面的建设,学校重点实施了国家优秀人才计划配套项目,“唐敖庆、匡亚明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高层次人才出国研修等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若干意见》,初步完成了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人才管理体系,学科带头人梯队和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如今,6220名教师中教授占25.8%,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3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3.2%,形成了一批能够支撑各学科发展、代表学科前沿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学术群体,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主角永远是学生

2010年是吉大的关注学生成长年。在吉大这个舞台上,主角永远是学生。

吉林大学用“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篇文章”阐释了本科教学管理的内涵:本科教学要始终以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搭建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做好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三篇文章。立足多元化精英教育的本科人才目标,吉大坚持“和而不同、守正创新、严字当头、实在其中”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基础厚、素质高、创新型的学科型人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多领域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吉大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逐步扩大,以加强本科生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资助的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正在形成。目前,该计划共立校级项目1196项,国家级项目183项,资助经费200余万元,3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2009年,吉大开展了吉林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2009级硕士研究生实行“合作导师+社会实践”培养模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或合作导师提供的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

吉大拥有中国最大的教学规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吉大的学生正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舒展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的民族中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