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法规政策,丰富群众生活……”郑垧靖创办的“平达之声”广播的片头语,今天上午回荡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
由中宣部和云南省委联合主办的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这里召开。报告团的几位成员分别就各自亲身经历,向现场800余名听众讲述了他们眼中的郑垧靖。
郑垧靖,云
“垧靖提笔可以写文稿,走进广播室能播报,拿起相机能拍照,扛起摄像机能拍摄,还能独立完成后期制作。同事给他编了一个顺口溜:一身迷彩正合身,长枪短炮不离身;白天狠命拍镜头,晚上通宵写新闻。”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与郑垧靖共事多年,谈起这个“多面手”称赞不已。
然而,直到去世,郑垧靖还是一名事业编制的干部,工作17年,还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的工资。黄生留说,郑垧靖从没有因为身份、工资、提拔等问题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还时常宽慰有类似情况的同事。
郑垧靖常说,要做老百姓需要的宣传,老百姓才会真正喜欢我们的宣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早7点,晚6点,郑垧靖主持创办的“平达之声”都会准时响起。粮食直补了,怎样直补,直补多少;农村开展新型合作医疗,怎样交保险,怎样报账……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是广播的重点。“郑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创办的‘平达之声’依然回荡在家乡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平达乡综合文化站广播员陈平凤哽咽着说。
2009年12月13日,是平达乡河尾村委会主任陈开能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河尾村的会议室里,郑垧靖正在作指导讲话时,突然仰倒。后来,救护车赶来把他送往医院。这一去就再没回来。“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陈开能至今难以释怀。
郑垧靖的妻子杨翠芝清晰地记得,今天是老郑离开她的第180天。“他这个人啊,一干起工作来,就像一只陀螺不会停下。我经常在梦中见到他,仿佛还像以前一样坐在书桌前用电脑写稿,他会对我说:‘一会儿就写完了,你赶紧睡’……”杨翠芝的深情倾诉,让现场的听众潸然泪下。
雍明虹,云南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为采访郑垧靖的先进事迹,先后3次进入平达乡。每次采访,都使她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郑垧靖让我懂得,党的形象在哪里?就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就在郑垧靖这样的干部身上。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永恒!”雍明虹的真情感叹赢得小礼堂里如潮掌声。
两个小时的报告会,让现场的听众沉浸于郑垧靖的感人事迹中。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党委的陆瑞阳告诉记者,通过报告会,认识到郑垧靖是一个骑坏几辆自行车给乡亲办事的贴心人,是自己拍摄、编辑、写稿子的宣传员,是真心协调解决村民矛盾的好干部。同时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这样一位好人的离去,让人揪心。
作为中央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代表,本报30余位同志现场聆听了报告会。报社机关团委副书记廖廓表示,郑垧靖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教益。他那种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一心为民的人生追求,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宣传干部的精神风貌和基层骨干的人格魅力,他是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见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