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的面世被称为20世纪的中国学术大发现。由整理和研究敦煌遗书而创立的“敦煌学”,也一度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敦煌遗书中最具文学价值,也最先为中外研究者所重视的资料当属“变文”。一般来说,变文是盛行于唐及五代时期的民间说唱文学。它来源于佛教的讲经,内容上既有佛教故事,又有世俗题材;形式上散韵结合
早期从文本的整理、校勘、注释到文体归属、文学价值等理论探索,前辈学人在变文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胡连利的《敦煌变文传播研究》试图对变文从文学与文化传播的多种角度进行新的思考,选题有弥补变文传播研究较为薄弱的意义。该书名为传播研究,实际上却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传播研究”,巧妙地以“传播”吸纳融合了变文以往学人研究成果,又显示出时代研究方法论的拓展,是一部别具特色的风格之作。在对变文的称名、渊源、发展以及变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重新整合变文的基础材料,较为系统地对变文的传播情况开展论述。该书按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展开论述,将传播学的“意见领袖”、“把关人”、“面对面媒介”等传播学理论较好地与变文传播现象结合起来研究,同时将变文置于当时文化共同体的综合社会背景之下,不仅探究变文文学样式自身的传播特点,还注重研究传播的文化性,从文化的层面将变文作为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个案,由点及面,探讨文学发展与传播模式的关系,并作出现实层面的思考。
该书是一部以文学传播角度为切入点的敦煌变文研究专著,是敦煌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尝试。该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对变文传播研究多方面的论述,多有新人耳目之处。作者紧紧抓住变文集说唱文学、通俗文学、口传文学、宗教文学于一身的独特性来研究变文的传播特点,能够较为合理地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社会文化学等理论,解释变文的文学传播现象,显示了作者善于创新的研究特点和理论追求的勇气和能力,展现了作者新闻传播学与文学的双重知识背景。该书对变文传播的背景,佛教的世俗化过程与社会宗教文化的特点有独到见解,可补以往变文发展背景与文化价值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