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纲要》)近日颁布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才发展亦是如此,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我们国家才能在全球的人才竞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回想去年,在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公布,继2008年钱永健之后,2009年又一位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消息再度激发了国人对有关诺贝尔奖的争论,而在争论中,有一个事实无法掩盖也颇让人尴尬:我国本土至今没有培养出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需要指出的是,与钱永健不同,高锟与此前的杨振宁、丁肇中、崔琦、李远哲等原中国留学生出身一样,是一名出生在中国、起初只拥有中国籍的科学家,但如今,从国籍上看他们却都成为了“外国人”。
这些现象也提出了一些问题:首先,不管是留学还是移民出国,为什么这些出生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未曾获得诺贝尔奖但我们引以为豪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功勋们也是留学生?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不但不是世界顶尖,而且还滞后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从而存在很大的改革与完善空间?其次,高锟与杨振宁、丁肇中、崔琦等为什么都成为了“美国籍”?为什么美国可以引进这些中国出生的科学家并能让他们入籍?而中国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移民入籍,或者积极进行国际人才竞争?再次,美国允许高锟同时还拥有英国籍,而在中国是否能对已是外国籍、但愿意回国投资与工作的留学生更宽容一些?绿卡、签证、出入境能否更方便一些?美国一年接纳14万职业移民,我国出台绿卡政策后第二年只给了100多人绿卡,我国的绿卡、签证等门槛是否能够放低一些?让那些深具才华的优秀人才能方便地来中国工作,而不是等到他们功成名就却开始半退休?最后,这些海外杰出人才回来后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形成机制让高质量的人才引进变成本土人才培养的推力?
以上从教育、人才培养与引进到国籍、绿卡、出入境制度再到人才机制各提一个问题,只是为了强调:无论国家的人才培养还是人才引进,绝不只是教育或人事等某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事情,人才建设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让人才政策更加开放全面,让政策“梧桐树”吸引海外“金凤凰”,这在《纲要》中有许多具体体现: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与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
整体统筹,打造人才迸发的“活水源头”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建立统筹协调、具备中长期规划的世界大国型人才战略: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去美国深造(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超过三分之一给了外国留学生);送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培养成材(排名世界前40大学美国占了四分之三);接着避免这些最优秀人才成为竞争对手,而是争取他们获得绿卡以及入籍美国,成为本土人才(例如每年接纳14万“杰出人才”、“国家利益豁免”等优先的职业移民);最后,还向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例如全世界科研经费40%是美国提供)。美国的人才战略是全球型的,也深具中长期的规划,协调了教育、移民、科技等各部门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要取得新的重大的突破性发展,就必须发展知识经济与创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占据更多利润、可替代性更难的环节爬升。而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人才是其第一资源,其重要性远超过能源、机器、土地。未来我国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因此制定整体统筹、立足长远的人才发展规划显得非常迫切。
《纲要》从国家战略的整体高度出发,将分属人事、教育、科技、侨务、外事等不同管理部门的政策进行整体统筹,立足现状与国情,着眼长远与未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人才发展战略,打造人才迸发的“活水源头”,这将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与灵活的接纳体制机制,让国内优秀人才如潮涌动,让海外杰出人才慕名而来。海纳百川聚全球英才,世界人才强国之路指日可待。(本报记者李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