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也好,热闹也罢,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在获奖影片犹如“熟悉的陌生人”从公众面前一飘而过的同时,电影人对电影植入广告的“开炮”却成了此次电影节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6月17日下午,吴宇森、彭浩翔、钮承泽、王小帅以及主持人何平――5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名人把脉中国电影的前
电影为什么需要广告植入?道理很简单,缺钱!植入广告可以大大降低电影的制作成本。例如,前段爆红一时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据说单单靠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就已经收回了成本。几年前,当电影广告植入还没有遍地开花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其实是一种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是一种“双赢”。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远一些的《007》系列,几乎每一集都会出现新款概念车,而且都是还没有上市的,观众完全被其神奇功能吸引,主动去寻找是哪个牌子的车;近一些的如《阿凡达》,里面的电脑都是虚拟的电子墙,虽然这种电脑还没有上市,但它已经打开了潜在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电影中,“广告植入”是隐蔽的,而且,这些广告的植入与电影情结并不排斥,电影导演的个性也丝毫没有因为广告植入而被破坏。
回头再看我国电影的“广告植入”之路,当2004年底《天下无贼》中大量曝出宝马汽车、惠普笔记本、佳能数码摄像机、诺基亚手机等产品的广告镜头时,那时我们还惊叹于冯氏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接轨了。而在五六年之后的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每当看到银幕中蹦出广告的影子时,我们内心却会不自觉滋生反感。
必须承认,拍电影的确需要钱。但更要承认的是,好的电影更需要个性。正如导演王小帅所言,“金钱是没有个性的,金钱往往会破坏掉导演的个性。”如果一部电影处处插满广告,那它还谈何生命力?当广告植入纯粹以一种“回收电影成本”或“降低电影成本”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中时,它的“生命”之路估计也越来越短了。
“广告植入”本身没错,错的是电影为了自己的利益硬生生地塞入了“私货”,这些私货破坏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仅仅四五年时间,中国电影的“广告植入”已经从“蹒跚起步”演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可惜,这条路不是走得越来越成熟,而是越来越泛滥,中国电影与“广告植入”没有离“双赢”越来越近,相反,连电影人自己都在炮轰广告植入到了“不要脸”的地步。看来,这条路真的快到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