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这所大学怎样强化特色

2010-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龙军 通讯员胡秀英 邓崛峰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是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在这一方面,合并组

建不足十年的长沙理工大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几年来,年轻的长沙理工大学通过凝炼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途径,特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本报特辟专版推介该校的成功经验,以供借鉴。

2003年以来,原长沙交通学院和原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的长沙理工大学给湖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惊喜。2010年1月,该校校长郑健龙教授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奖项的获得,对于年轻的长沙理工大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湖南省属高校第一次获此殊荣;即使是在全国,省属高校获此殊荣的先例也不多见。

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所年轻的省属高校在短短几年内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党委书记王耀中教授给出了精辟概括:“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建设与发展的目标,特色就是我们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竞争力,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

凝炼办学理念,彰显特色

一所大学的特色不仅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一种战略。几年来,正是科学的定位引领着长沙理工大学走上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该校五十余年的办学历程、近三十年的本科教育,始终传承着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基础产业,打造学科专业比较优势;面向基层生产一线需要,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2003 年4 月,《长沙理工大学2004-2010 年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优势学科群。把长沙理工大学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实现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达到国内地方性大学的先进水平。

2005年,学校突破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成功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突破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生录取进入第一批次。为了促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学校党委、行政思考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2008年,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学科重组,资源优化,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和谐治校”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建设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立校基点,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办学效益。“十一五”期间,长沙理工大学以跨域发展的成绩展现着她的盎然生机与发展活力:不仅在校生规模增长了2倍,达到33000多人,校园面积扩大了2.4倍,达到了3150多亩,而且人才培养的层次也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迅速提升到博士和博士后的培养。目前,学校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进入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9年科研进校经费突破了1.5亿元。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9年进校经费达到1.55亿元。

深化教学改革,铸就特色

“十一五”期间,长沙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为铸就学校办学特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品牌专业、加强新专业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完善了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21个;2009年,交通运输和土木工程2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与评估。

学校提出的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校级精品课程92门。同时,还通过引进和自建等形式,建设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1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省级规划(优秀)教材5部。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长沙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亮点。

一是拓宽渠道,高起点打造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自筹、中央与地方共建、交通部资助、董事单位捐助等多种渠道筹资1.7亿元,打造了一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湖南路桥集团、湖南电力公司、湖南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89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长期协议,构建了一批高水平、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开发建立了道路桥梁勘测设计与施工、电力生产与输送、航道开发与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等20多个具有明显工程背景的校内虚拟实习教学平台。

二是更新理念,高标准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设计(每个专业4-5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等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实习、设计(论文)、课外实践等四个模块;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确立了“立足湖南、服务行业、面向全国,以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为依托,完善学科结构,优化学科体系,加强学位点学科建设,打造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立体平台,为大力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与学科基础”的指导思想。五年来,学校新增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6个,新增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8个增加到57个,拥有完整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体系。2005年研究生在校生数突破1000人,2008年突破2000人,2010年将达到3000人,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狠抓学科建设,支撑特色

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加强内涵建设,提出了“稳定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彰显专业特色,缩短专业差距,提升整体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并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与科技优势,按照“扶强保重,突出特色,体现优势,协调发展”原则,形成了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学科群。

首先,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该校始终坚持以文理科为基础,工科为主体,交通、电力、水利等特色学科专业为主干,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学科专业为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了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其次,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品牌专业。学校在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学校重点建设的土木工程、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会计学、汽车服务工程等优势专业都分别有相应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学科的支撑。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管理专业点8个,省部级重点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1个。

再次,加强新专业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专业和学科为依托,将原有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成果转化为新专业的办学资源,加大了对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2003年并校以来,学校仅新增4个新专业。同时,对少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合并或撤销。

2008年,学校从24个院合并组建成15个学院,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群体优势更加突出,同时开展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等8个学科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十一五”以来,长沙理工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基础,打造拔尖人才队伍,创新师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充实教师513人(其中博士2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1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23.4%,比2005年提高了15.1%;现有正高职称人数304人,占专任教师的16.1%,比2005年提高了6.9%;45岁以下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2%,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同时,学校加大对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打造拔尖人才群体,与5年前相比,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增加了70多人次,这些人才在一些重要领域都有了重大突破,如产生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郑健龙、二等奖获得者张建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张起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肖伏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刘其城、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刘永乐等。

近几年,通过全额资助、自筹经费、单位公派等方式,派出300人次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研修和访问,56人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特色

该校校长郑健龙说:“对我们这样一个牌子新的学校来说,努力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学科实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对于行业特色突出的长沙理工大学来说,其科技服务主战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学校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科技创新的空间,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郑健龙教授承担的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技术的空白,破解了工程领域的世界难题,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建仁教授主持完成的“混凝土桥梁施工期和使用期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已在世界最大跨度的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主梁斜拉桥――湖南株洲建宁大桥,以及长沙三汊矶大桥、湖南茅草街大桥、张家界慈利永安大桥等20余座新建的特大桥梁施工过程的工程控制和40余座既有桥梁的评定加固中得到成功应用,并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起森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废旧沥青再循环利用的成套关键技术”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建仁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颜东煌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等。

2006年以来,学校累计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课题70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项目5项,其中,肖伏良教授的“径向扩散与波-粒相互作用对辐射带高能粒子的共同加速效应”获得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刘其城教授申报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线装备研究与示范工程”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刘永乐教授的“稻米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制”获2008年度国家863重点项目,李浔教授的“基于纳米固体催化剂生物柴油高质化技术研究”和荣见华教授申报的“大型复杂结构布局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获2008年度国家863专题项目,王耀中教授主持的“开放经济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360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总经费6647.3万元。

“十一五”以来,该校共发表学术论文6845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742篇,共出版学术专著248部;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9项;获得国家专利115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

学校现有“道路灾变防治及交通安全”、“电力与交通安全监控及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桥梁工程”、“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控制”、“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6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现有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两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控制、名贵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基地”、“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决策研究基地”、湖南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

长沙理工大学作为湖南省属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有1520项科技成果获得转化,实现经济效益42642万元,其中,在湖南省内转化成果691项,为湖南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积极承担省内各类科研项目累计982项,合同经费1.55亿元,一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2009年一年,学校就先后与株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潭、长沙市天心区、雨花区等各级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服务协议48项,合同金额2315万元;在2009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学校三个项目的签约金额超过6000万元。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特色

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了按大类培养、方向灵活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目标、专业教育、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打破原有专业教育体系的刚性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竞争能力,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了具有领军素养的高素质综合人才。2007年底至2008年初,学校对该校历届毕业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第五次大面积调查,结果表明,近50%的毕业生在大型企业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有些很快成长为中层领导。

二是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学校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按照各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在所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四自主”(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同时,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某一领域(专业或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航局等单位评价该校学生“最大特点也是最受施工单位欢迎的是能立足基层、吃苦耐劳。他们最稳定,工作业绩最突出,成长速度最快……”

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节能减排、设计艺术等5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平台,并加大了经费投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学生参赛热情高,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该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奖35项,其中国家特等奖和一等奖6项;省级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奖329项,其中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53项;获奖数量领先于全省同类高校。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长沙理工大学探索出了“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创新训练+大工程意识训练”工程教育模式。近五年,学校共设立212项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其中国家级50项,省级42项。从2007年开始,每年为学生课外科技立项300项,目前,共设立900项大学生“产学研”科技立项开发项目。

长沙理工大学始终把德育摆在工作首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受到中央和湖南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2009年,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简报》专题刊登了该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而形成的“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取得了较大社会反响,受到中央16号文件督查组高度评价。学校主持完成的“立足为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理工科大学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课外活动多姿多彩,成效显著。以“挑战杯”赛事为契机,依托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和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力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实现了国家级特等奖零的突破;全校打造出“金盆夜话”、“世纪大讲坛”、“十月诗会”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品牌;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科技创新”类活动、“人文素质”类活动、“文化艺术”类活动18项,形式上丰富多彩、内涵上人文科技并重。五年来,该校“大禹之子”被评为“第二届湖南省十佳大学生社团”,并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4个学生社团获得湖南省十佳社团的称号,6个社团获得湖南省百优社团的称号;每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和湖南省先进单位,6支社会实践服务队被评委湖南省优秀服务队;在全国第一、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该校共获10项大奖。

该校校长郑健龙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图为郑健龙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图为校党委书记王耀中教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图为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