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通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2010-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涤陈 我有话说
最近,读到晏维龙新著《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当代视界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点印象尤为深刻:

一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研究相结合,体系全面合理。全书九章除导论外,总分理论和实践上下两阙。二到四章从流通概念、流通功能、流通组织三方面丰富和发展流通基础理论。第五章承上启下,从传

统和现代两个维度分析流通在产业融合下的业态变革。六到九章从空间、时间、信用、资源四大主线出发,分别研究城市化、信息化、分工网络、绿色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发展关系,提出了“流通先导”的城市化战略、基于供应链的流通组织创新、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功能、绿色流通循环等诸多新见,论述纵横捭阖,放收有度。全著结构精巧,逻辑缜密,基础厚重,视野开阔。

二是坚持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相结合,方法博采众长。不仅全面梳理了马克思流通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分析逻辑,又广泛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果,还结合新时期流通发展的具体实践,注意吸收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分析。强调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运用,对流通效率与经济收敛、流通渠道控制权转移等问题有精到的模型建构。同时对流通组织演化与创新、资源约束下绿色流通等实践问题,也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概括。

三是坚持理论贡献与实践导引相结合,内容丰富新颖。该著首次通过解析的方法揭示了流通与市场的概念关系。运用演化经济学分析流通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方向,提出了流通组织演化具有密度周期性、流通组织演化的动力来自自然选择机制和学习机制、流通组织创新的机理在于通过流通组织变革实现最小流通费用和最大流通规模等一系列新观点。在中国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该著关于零售业态变迁的产业融合理论、流通渠道控制权理论,不仅对预测未来零售业发展、判断跨国零售巨头介入中国流通的影响等重大现实问题有直接帮助,而且充分说明创新中的马克思流通理论对解释重大现实问题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完全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

由生产主导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理论发展本质上是对生产与消费矛盾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抽象。“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新的实践必会推动流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相信,作为“建国60年影响中国流通改革与发展突出成就奖获得者”,晏维龙同志一定会在流通理论的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