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旅游的“开源”与“节流”

2010-06-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斌 我有话说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为旅游方式的一种。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态旅游”涵义上升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代名词,其义即为:主动地开发

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自然环境。

明确“开源”和“节流”的内涵

如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很多专家赞同以科学规划、构建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道德教育等为着眼点。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仅仅这些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是“开源节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先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对自然环境可能生产开发出的旅游资源引入“量”的概念。二是在发展旅游业中存在着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两大主体的概念,其一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如开发商),其二是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即旅游者)。

首先针对旅游产品生产者来讨论旅游资源量。在社会实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的生存与活动永远离不开利用自然环境。具体到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般认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当改变只要不影响大自然的繁衍生息,则不能算作破坏。然而对于任何一份固定的资源,无论使用多么节俭,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节俭是正确的,然而人类更应并且能够寻找到新的资源生长点,否则可持续发展则无从谈起。同样,环境所承载的旅游资源量也应该可以被我们所创造和增加。例如,植树造林正是增加自然资源“量”的典型“开源”行为。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盛开成为阳春三月武汉的一大旅游热点,就是得益于人工栽植成林的樱花树,成为人为地增加旅游资源量的典型。

此外,旅游资源对于消费主体的价值性,往往体现在与自然景观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文化传说,那些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精神价值,同样成为可以创造和增加的旅游资源量。例如杭州西湖,正是因为有了白蛇与许仙的美丽传说,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名胜。也就是说,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努力增加和创造旅游资源量,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分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行为。我们在对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中发现,绝大多数旅游者处于完全被动的消费中。所谓旅游,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简单模式。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旅游者仅仅扮演纯粹的消费者角色,在旅游消费中常常不注意环境卫生,甚至乱刻乱画,扮演了环境破坏者的角色。因此在提倡教育规范的同时,还应该探索转变旅游方式,将纯粹的消费行为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环保、建设性旅游消费的行为,从而达到“节流”目的,融入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之中。

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路探索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把握住旅游资源量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旅游产品生产者的角度,在科学的规划下,对自然环境进行有序、有度的开发,并且可以通过增加旅游资源物质的“量”和精神的“量”,达到“开源”效果。另一方面,从旅游产品消费者的角度,尝试将旅游者从对旅游产品的纯粹消费者,提升成为“环保型消费者+可能的生产者”,从而达到“节流”目的,以减少旅游资源量的消耗,同时探索增加旅游资源量的可能。这样一来,在发展旅游业中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两大主体,都能够积极地转变成自然环境的保护者和旅游资源的建设者。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一是开发中要以创造“旅游吸引物”为主体。实践中我们观察到,许多投资热衷于建造休闲度假村,殊不知度假村对物质供应的依赖性很强,人们可能多次来此消费,但欣赏美景已不再是唯一的动机,享受现代度假休闲生活成为新目的。如若以休闲为目的,其比较的不是独有的自然景观,而是地盘的大小、装修的精致、舒适的程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逐渐导致吸引力下降,很快就会陷入投资回报率急剧减小的困境。再加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难以为继。所以,“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的核心。投资一定要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激发人们新的旅游欲望,则这项投资就成功转化为旅游产品了。

二是要大力开发精神层面的旅游产品。就旅游产品而言,除去旅游产品消费中的物质部分,所余下的正是其产品精神性的体现,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越强,则该旅游产品的“物质性”越强,反之,则“精神性”越强。现在需要的是,提倡因地制宜地加强开发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例如重视历史遗产观念、中华文化传承观念等等,意在为旅游附加精神属性,增加新的吸引力。

三是尝试把旅游消费行为部分地转变成旅游产品的生产行为。自古以来,无论名人大家还是平头百姓,流连于美丽自然景观时难免有留念的情感。为了对于这份情感善加引导,推荐植树造林与刻字留名的新型旅游方式,允许旅客自费植树、或在专门的石块上留言。这一方面增加了游客的归属感和创造感,让游客有再次重返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作为不断增长的新景区,或将石块设计成独特的通道或艺术雕塑,游客的行为同时为景区建造了新的景观。

四是细分市场,着力开发专业市场。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主,不能按照工业化制造业的模式,企求能开发出适应所有需求的产品来。精神性成分越高的旅游产品,市场细分越必要,应从一开始就突出差异性,建立针对特定人群消费需求的产品和营销模式。例如组织摄影爱好者之旅,以具备专业摄影知识的导游为引导,带领以摄影爱好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进入景区旅行,开展以寻景、摄影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摄影导游亲自指导游客如何以更专业的眼光审视景物,拍摄更具专业水平的作品。后期更可以举办爱好者摄影展并建立网站,鼓励游客发布自己的作品。这一环保简易的旅游方式对基础建设的依赖性几乎为零,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只需引进具备专业摄影知识的人才即可,可以如同旅行社一般,建立起专门提供摄影导游服务的公司。

世界经济的格局正不断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遵循正确的思路,结合资源情况作合理规划,不断探寻有效方法,才能又好又快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作者为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