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峡西岸乘风破浪 八闽大地日新月异

2010-06-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潮涌海西魅力福建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掠影

本报记者高建进

在世博园中国省区市馆内的东南处,“停泊”着一艘绿色的航船。它就是福建馆。

“榕树”做船身、“大海”当船头、“白玉”当横梁,船首大海的影像卷起滔天浪花,气势锐不可当。这艘从海西驶来的“航船”,呈“绿、蓝、白”的主色调,体现了福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海相连、海城一色之特点,充分展示了蓝天白云、宜居家园的魅力福建之形象。

绿色海西破浪来

“福建馆太美了,排了这么长的队也值得!”花了近1个小时进入“船舱”,来自河南的吴大爷这么称赞道。

占地600平方米的福建馆以“海西”为参博的核心元素,主题为“潮涌海西,魅力福建”。

进入馆内实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碧绿透亮的大榕树。作为福建的“省树”,榕树也是福建馆的馆标,寓意着福建人扎根平凡、敢闯爱拼、开拓进取的胸襟,体现了福建城市开放包容、同源共济、和谐温馨的风貌,契合了新时代的海西精神。

一面高科技LED显示屏矗立在厅内,画面中蜿蜒清澈的九曲溪从身边淌过,水里还有“鱼儿”嬉戏。显示屏对面是一尊美丽端庄的妈祖雕像,两旁是鼓浪屿和武夷山的微缩景观。徜徉在风景秀美的山水之间,一股清新自然的风扑面而来,生动地诠释着福建美丽的景色、良好的生态和闽台独特的“五缘”关系。

进入互动区,最显眼的是三个分别用福建特色的脱胎漆器、德化白瓷和漆线雕工艺制作的大圆球。每个球上面的精巧图案,分别展现福建参博主题的三条主线“开放前沿”、“缘通两岸”与“和谐家园”的相关内容。游人纷纷在这里驻足,手指轻点,“触摸”着海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展演区里,展示着千百年来的闽文化。这里的主角是茶叶、漆器、寿山石、瓷器等闽文化的代表。它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福建城市、文化以及生活的历史变迁。来自无锡的观众李辉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站在“品茗福建”展区,久久不愿离去。这里的图片、雕塑、实物等各种展品,向游人讲述着福建茶叶的发展历程。上海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周倩向他介绍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选的世博十大名茶中,福建茶叶分别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福鼎白茶入选,是入选数量最多的一个省份。

精品区里,古朴之气扑面而来。这里采用典雅的红木仿古装饰。内设展架,用于展示福建参与历届世博会的展品以及各种珍贵藏品、文物等。一幅大型漆画作品,展现着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古街的风貌。展区中间摆放红木桌椅、沙发,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温馨感受。

至灵至性的“镇馆之宝”

福建馆内最大的“明星”当属四大“镇馆之宝”。它们面前,永远是排队合影的游人。“我也想沾点它们的灵性哩。”一位游人这样对记者说。

四大“镇馆之宝”各显神通,创下各自领域的记录。汉白玉妈祖雕像是目前大陆最大的妈祖像,《春声赋》是世界最大的寿山石雕,《和鼎》是世界第一尊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孤品瓷鼎,“牡丹大花瓶”是国内已知的最大脱胎漆器对瓶。

矗立在实景区正中央的妈祖雕像,高3.23米,形象与妈祖故里莆田市湄洲岛妈祖公园里的妈祖石雕站像相似。纯白的质地、优美的线条,令人对它的巧夺天工赞叹不已。

“中国白”是瓷都德化的传世瑰宝。大型孤品瓷鼎《和鼎》,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采用中国白瓷泥烧制技艺,由福建德化瓷雕工艺师和近30名陶瓷艺人、科技人员历经两年多的努力成功烧制。“不知失败多少次才制成今日这般精细的模样。”福建馆解说员这样对记者说。它既是首樽德化陶瓷巨鼎,也是见证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成功召开的“元老级”艺术品。如果游客凑近仔细看,可以在古韵盈然的鼎身上发现俏皮可爱的小海宝挂饰,真可谓是大师们别具匠心的倾情之作。

第三件镇馆之宝是从福州运来的一对朱红雕填镶嵌牡丹大花瓶,每个直径1.5米、高3.6米,采用濒临失传的雕填工艺仿宋代缠枝牡丹图案。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此前它曾八次参加世博会,八次获奖,是福建省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奖最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历届世博会上,福州脱胎漆器一直被官方作为指定的征集展品。

寿山石作为福州名片,当然不会缺席上海世博会。世界最大的寿山石雕作品《春声赋》加上底座高达2米,宽0.78米,重约600公斤,是目前寿山石雕中最大、最重的作品,仅投保价就达1.3亿元。作品描绘一轮红日下一凤一凰与56只小鸟环绕在不老松身边,形成众鸟朝凤的欢乐图景,寓意中国56个民族团结和睦与新中国繁荣富强。这也是寿山石首次参展世博会。

与世博的百年情缘

追溯福建与世博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其历史跨越了世博会百年的发展。历史上,福建的特色产品一直是世博会上的亮点,福州漆器、八宝印泥、坦洋工夫茶、闽北水仙茶、福建茉莉花茶、榕绣、德化瓷器、永定烟丝、福建肉绒等产品,都曾在世博会上获奖。

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中国蜜饯和雨伞,就是福建的产品。福建漆器被誉为“东方珍品”,曾在百年前就持续参加世博会,屡获大奖,形成世界范围的持续影响力。而沈绍安(1767-1835)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沈绍安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与代表人物,被誉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沈家的作品在多届世博会中获奖。据介绍,福建漆器在1867年就已较大规模地登上法国巴黎世博会的舞台,此后被官方作为指定的征集产品,先后在1889年起的世博会上获得金奖、优秀奖等,是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奖最多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

百余年来,福建茶就与世博结缘,并深受好评。1867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闽茶无疑成为备受注目的亮点。在这届世博会上,人们不仅仅能够品尝到芳香可口的闽茶,更看到由三位福建少女所表演的高超的中国茶艺。

福建在世博会上远不限于产品的展示。中国参博之初,重展示而轻交流,是福建人改变了这一现象。在中国与世博的交往中,福建的陈季同是在世博会上推介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为破除欧洲对中国的传统偏见和误解,陈季同专门作了《中国的社会组织》的演讲,备受国外人士称赞。

20世纪,福建曾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代表多次参博。1926年费城世博会,建校仅5年的我国第一所华侨办学的高校――厦门大学,就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参加并获甲等奖。此外,闽人侯德榜的“红三角”牌纯碱为中国赢得了金奖,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关注海洋发展,中国馆多次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据点――泉州为主线进行展示,介绍郑和率领船队7次远涉重洋扩大国际影响的历史,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及各种交流贸易。

百年世博,见证了福建参博的悠远历程。今天的黄浦江畔,活力海西再次在全世界面前精彩亮相。

高甲戏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装扮梁山英雄、表现武打功夫的化装游行,是闽南流行传播最广、观众最多的戏曲剧种。

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工艺制作而成的“和鼎”古韵盎然,匠心独具。

馆长专访

海西福建参博的核心元素

――访福建馆馆长陈少和

本报记者高建进

采访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馆长陈少和时,他正在馆内忙里忙外。“到现在为止,福建馆每天要接待近两万观众,是中国省区市馆里名副其实的‘热门馆’。”陈馆长开心地表示。

福建城市文明发展源远流长,可以选择、归纳、总结并向世界展示的亮点非常丰富。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反映福建特色?什么样的形象最能代表福建人的精神?什么样的理念最能体现福建的发展方向?“当然是‘海西’!展现海西发展魅力,是福建参博的核心目标,也是福建参博的核心元素。”

陈少和说,在福建馆,观众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福建馆把美好生活表现得很生动、很实在。一走进这里,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他介绍说,福建馆有三大特色,一是绿色生态特色。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3.1%,名列全国第一。福建馆充分运用实景,以及声、光、电等各种元素,来表现福建在建设绿色美好家园进程中的成就,实在而具体,让人们对绿色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二是对外开放的特色。福建馆的造型是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寓意福建作为先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前进轨迹;三是对台特色。福建与台湾有着深厚的血缘、文缘、地缘、商缘、法缘等“五缘”关系,闽台一家亲,这种关系在馆内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妈祖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在福建馆里,就有国内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馆内不时表演的南音、布袋戏等艺术,在台湾也拥有大量的市场和观众。

“在福建馆,每位观众都能得到十分人性化的关照服务。”陈少和举例说,馆内每时都有茶艺表演。观众不但可以欣赏茶艺的全过程,还可以坐下来品茗香茶,缓解一下逛世博园的辛苦。

陈少和告诉记者,上海世博“福建活动周”期间,福建馆将举办《海西画卷》、《风从海西来》、《奇偶叠翠》和《海西灯会欢腾踩街》等四个系列的文化艺术演出展示活动。

“福建与世博有着百年情缘。这次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我们更是热忱欢迎国内外观众走进福建馆,共同体验海西的美好生活,共同为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加油鼓劲!”陈少和对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人们发出真诚的邀请。  

仪态万方福建周

俞正声孙春兰出席开幕式

本报上海6月29日电(记者高建进、庄建)雅韵千年、仪态万方的福建,今天拉开了其上海世博会活动周的大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开幕式,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春兰宣布上海世博会福建活动周开幕。

福建馆以海西概念为纲,以台海关系为重,以蔚蓝海洋为志,以绿色生态为本,以未来航船为形,以美好城市为愿,向世界阐释了“潮涌海西魅力福建”的参博主题,展示了福建优美的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以及八闽儿女爱拼会赢的精神风貌。

活动周期间,福建精心准备的地方剧、南音、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写字木偶、茶艺表演等40余场丰富多彩的演出,特别是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汇集了车鼓队、拍胸舞、线狮、花灯、滚灯等民间艺术的《八闽灯会欢腾踩街》巡游,更将福建浓郁的地域风情,人文风俗展示得淋漓尽致。

开幕式上,闽沪两地人民浓浓的情谊,温暖人心。今年6月,福建省山区遭受特大暴雨洪水灾害袭击,上海人民高度关注。开幕式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向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转交了上海人民500万元“爱心捐款”。为表达福建人民对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祝贺,福建省委、省政府送上了一件我国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奖最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脱胎漆器。

世博人物

《春声赋》里颂中华

――工艺美术师陈礼忠的世博缘

本报记者高建进

在上海世博园福建馆里,作为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寿山石雕《春声赋》让人流连忘返,每隔几天,总有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来给它做保养。“先生,我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寿山石雕作品……”一次,新来的讲解员把这位朴实的中年人当成游人,向他介绍起来。“谢谢!你讲解得真好。我就是它的作者陈礼忠。”中年人的回答让讲解员吃了一惊:“对不起,我还以为它的作者是一位老前辈哩。”

56只栩栩如生的小鸟或栖或飞,与一凤一凰相映成趣,环绕于一棵郁郁葱葱、挺拔苍劲的不老松上,右上侧是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百花齐放,百鸟和鸣,一片盎然春光跃然石上……

这和谐美丽的景象,都凝聚在这件寿山石作品《春声赋》之中。功力如此之高、意境如此之美,很难相信它出自这位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后辈”之手。这里,有一份奇缘在其中。

15年前夏天的一个傍晚,陈礼忠和朋友一同到寿山石原产地福州寿山村去“搜”石。那天,他偶然看到了一块红、黄、橙、白、灰、黑交融的巨型彩石,“阅石”无数的陈礼忠惊呆了,毫不犹豫地将巨石“请”回了家。

“凤凰与56只小鸟形成众鸟朝凤的欢乐图景。寓意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如苍松般挺立于世界。”雕刻这件作品的时候,陈礼忠的痴狂出乎常人意料,创作持续了5年之久。陈礼忠说,在潜心雕刻的近2000个日夜里,自己心无旁骛,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去年开始,陆续有工艺美术界人士和福建参博办的人员来陈礼忠的工作室拜访,欣赏《春声赋》。后来,福建馆征集世博作品,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等一致推荐《春声赋》作为福建寿山石雕的代表参加。这时,陈礼忠才知道,之前他们来拜访,其实是暗中“考察”。

“这是寿山石第一次参加世博会。我感到很荣幸,也希望借助上海世博会,让寿山石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陈礼忠说,《春声赋》参博以来,受到了人们热烈关注,几乎每个进入福建馆的人都要与它“合影”,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参观福建馆时对它更是赞不绝口。

每次走进上海世博园,陈礼忠总要忙里偷闲当一把“游客”。他说,在法国馆欣赏了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以及莫奈等名家的油画;去丹麦馆参观了美人鱼雕像等。“这些作品真了不起!不过,我们的寿山石雕与它们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我相信,将来有一天,寿山石文化也能像它们一样,名扬天下。”这位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对此信心满满。

由寿山高山鸡母窝石雕刻而成的大型寿山石雕《春声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