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关中国古代甚至近现代名人故里之争不绝于耳。常常是,这边厢信誓旦旦呈珍示宝以证名人本我故乡人,那边厢
抛却其中的是非真伪不论,谁都知道,名人故里之争,乃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载体之争、象征物或符号之争;而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载体、象征物或符号,往往会在当今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新,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所重视。
我们刚刚度过了端午假期。现在,不论是“皓魄当空宝镜升”的中秋、还是“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日子,这些寄托着世代中国人美好愿景和家国情怀的文化遗产,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竟愈发地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不仅如此,当中国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以从更新的视角来观照自己的传统文化时,“世界村”中的其他人,也在用新的维度来诠释着中华文化瑰宝的现实意义。就在不久前,《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些采拮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视听产品,把中国文化与流行文化、把中国文化中血脉相承的价值与当代最先进的数码表达手段结合起来,产生了强大的市场冲击力,拓宽了中国文化的波及范围。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属性标志,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延续性在于继承,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开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趋于封闭的文化缺少创新的因子,耽于创新的文化必然难以为继。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其源也繁,其流也杂,其间撞击交融,屡屡结出划时代的文化硕果,并由此建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继承传统文化,当然不是抱残守缺,守旧复古,而是在发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作出新的当代表述,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进化空间。
“文化”者,“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于今而言,并没有过时。文化,以文化之,小到化一个人,大到化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我们意识到的世界无不在“化”境当中。尤为重要的还在于,当今世界,代表时代精神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已经构成国家软实力中最重要之一部分。由是,系统地研究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为当今中国的软实力夯牢根基。
我们继承前人的文化,创新前人的文化,后人也将继承并创新我们时代的文化。任何时代的文化流变,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不断地为当下时代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植根于文化发展的历史,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在把握其精髓、继承其优良传统中创新文化,塑造新传统。
文化创新不是简单地因袭老祖宗留在故纸堆的片鸿麟爪,把它们镶进镜框,挂在墙上;也不是挖地数尺掘坟开棺慨叹老祖宗的随葬珍宝,把它们摆进橱窗,供人观瞻……文化创新是精挑细辨、推陈出新,是在“咀嚼”、“吃透”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产品和新的文化业态。近年来,小到视听媒介中瞬间广告所浓缩的体现“忠孝”传统文化价值的中国故事,大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宏论著作,都堪称文化创新的典型示范。小学生诵《三字经》,出版社赚《论语》的钱,国内兴国学热,域外的孔子学院陆续剪彩……中国传统文化的峰回路转,正是中国复兴的同步映射。
理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摸准文化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天的文化创新意义重大。“创,始造之也。”今日之文化创新,解放思想仍然是前提。禁锢的思想除了囿于教条外,不可能产生创造力。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正是始于思想解放。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文化创新而言,解放思想,就是给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一个复兴了的中国,必是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之中国,必是文化昌盛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