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庄严的世博金鼎与远处卢浦大桥上的灯光相映生辉,似乎在诉说中华文明的久远传承与历史跨越。
本报记者童怀摄进入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
国宝放在哪儿
中国国家馆里的文物都集中在49米层的“国之瑰宝”、“文明传承”和“岁月回眸”三个展示区域。
在“国之瑰宝”展厅,“秦俑馆一号铜车马”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继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真迹之后展出的又一件镇馆之宝。身着长襦、腰间佩剑的驭手全神贯注平视前方,4匹骏马目似悬铃,姿态昂扬。
“秦俑馆一号铜车马”是古代青铜文化达到极致的象征之一,其出土后的修复历经8年之久,全面展示了秦代青铜器的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转轴等多种工艺技术,被誉为“青铜之冠”。
在“岁月回眸”区域展示了汉未央宫和唐大明宫的5件砖瓦,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莲花纹石柱础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莲花纹方砖、莲花纹瓦、龙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筒瓦。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鼎盛朝代,未央宫和大明宫也是当时世界上极具规模、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典范。
在中国国家馆,国宝最集中的地方当属“文明传承”区。只不过为了避免长时间光照对文物的损伤,国宝们都被搁置在暗处,只有当参观者走近时,展柜的灯光才会亮起。
国宝安全吗
出于对文物安全的考虑,作为世博会开幕期间中国国家馆最重要的展品之一―――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只能展览到5月31日。“虽然我们在文物的展出条件上已尽量做到最好,但是作为明代珍贵文物,《清明上河图》展出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因为光照、温度、湿度等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中国国家馆文物组负责人顾祥虞说。“秦陵一号铜车马”行前经过文物专家反复评估、论证,经过周密的拆卸、包装、保存、押送,今年4月自陆路抵达上海。随后,经过紧张的装配、复原,于6月1日凌晨才全部装配完毕,精彩亮相。这是它首次离开陕西西安,远赴千里之外展出。
据介绍,在中国馆,安置铜车马的钢化玻璃展厅恒温恒湿,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都有陕西的文物专家专程来检测它的“身体状况”。
“纸张类文物的保存条件和青铜器不一样―――青铜器需要更干燥一点,纸张类的保护条件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顾祥虞透露,展馆所有的光源都是低照度、无紫外线的,甚至展柜的材质、布料材质都要求环保达标,以确保整个展柜内的空气质量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此外,安保工作也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一级文物安保标准。
“文物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顾祥虞和同事们反复强调说。
国宝好在哪儿
“中国国家馆不是以展示文物为主,而是要把一种理念展现给观众,所以这次展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文物层面,每一组文物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4―5件,辅以多媒体手段,来展现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过程。”顾祥虞如是说。
最终,来自全国15个省市20家博物馆的40余件\(组\)文物汇集到中国国家馆。它们几乎全是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些甚至属于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范畴,由此可见其珍贵程度。
“文明传承”展示的文物分成金属冶炼、丝绸染织、瓷器、造纸印刷、海上丝绸之路、中医药、建筑体系、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共8组,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青铜时代:再现辉煌
中国青铜器时代的辉煌早就被历史所证明。最能代表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水平的历史文物非古代青铜器莫属。“金属冶炼”部分选取了夏代晚期的乳钉纹爵、春秋的青铜神兽、战国的铜鼓座和东周时制作青铜器的陶范。
乳钉纹爵,平底、三足、束腰、长流、尖尾,是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的中国青铜器。该文物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洛阳市文物局和博物馆认为,将珍品送展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更重要,让国宝文物在世博会上表现中国“文明传承”更有意义。
铜鼓座是我国青铜冶炼的巅峰之作。它整体呈半球形,座上缠绕16条蟠龙,每条身上还缠附若干小龙,龙身上饰鳞纹并嵌绿松石。值得一提的是,其组装焊接工艺相当复杂,至今仍无法复原。
皇家织造:首现芳容
“丝绸染织”展示的丝绸不仅有代表中国古代高超染织技术的精品,如西汉的信期绣、唐代的印花绢裙、明代的云锦、南宋的缂丝,还有一匹唐代的三彩载丝骆驼,因为它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渠道―――丝绸之路的标志之一。
“信期绣”是用几种丝线在罗、绮、绢等织品上绣花纹,针法为锁绣法,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精巧,为西汉时最讲究的一种绣品。“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云锦以绚丽多彩、美如云霞而得名,它用料考究,织工精细,有“寸锦寸金”之说,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织造御用品。能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一睹这些平日闭门谢客的“娇贵芳容”,您就眼福不浅呐!
名窑美瓷:巧夺天工
在英文单词中,“China”是中国,“china”也是瓷器,可见瓷器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宋、金时期名窑迭出,品种繁多,中国瓷器发展到鼎盛;到了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谓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瓷器展示区选取了宋、金、清时期几个代表性窑口生产的5件精美瓷器,既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又诠释了中华民族对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智慧思考。
瓷器发展到宋代,印花技法达到巅峰状态,其中又以定窑的印花器最为突出。它借鉴了宋代定州缂丝的技法,使得纹样繁密有序,线条流畅细腻,精美绝伦。瓷器展示区展示的定窑云龙纹盘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盘内印有一条盘曲腾跃于袅袅云气中的飞龙,龙的须发、鳞片等细节清晰可见。纹样层次丰富,细腻自然,巧夺天工。
造纸印刷:书写文明
作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造纸印刷”所选的几件文物清晰地呈现了文明载体的发展轨迹,从无纸时代到纸的广泛应用,继而引出源远流长的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在这组文物中,西晋青瓷对书俑似乎最不起眼。与雕版、木活字和赵佶、米芾的书法作品相比,它的知名度略低,然而却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两个人俑都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专家估计,根据衣冠特征、人物神态及案上的文具,二俑当是文献中记载的校书吏。
海上丝路:播洒友谊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初步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这组所选的5件文物,立人罗盘陶俑和福船向我们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工具和载体,三牺钮银豆、鸭嘴形玻璃水注、景德镇窑花口盘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三牺钮银豆是汉代文物,由一件中亚的安息或地中海的罗马制作的多瓣银盒改装而成。在中国,有两件波斯银盒在汉代传入中国、尘封两千年后出土,这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中西两种文化交融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
透明的北燕时期鸭嘴形玻璃水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如此奇特罕见的动物造型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据专家介绍,其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系统。
针炙铜人:凝聚智慧
作为中国独创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医药建立在中国人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组所选的4件文物,从药物学、诊病、教学、养生等几个方面展示出中国传统医学崇尚人与自然统一的理念。
作为供中医教学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明代的针灸铜人用铜铸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有内脏器官。学习时,在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入液体,针灸者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其构思之精巧令人叹服。
千年斗拱:诉说历史
作为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框架体系在汉代就基本定型,到了宋代,模数制度已被广泛使用。由于历史久远难以保存,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千年以上的中国古代建筑了,所幸唐鎏金铜浮屠留存了下来,成为代表我国唐代建筑水平的最重要实物佐证。这件文物是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明文规定不准参加外展的64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这组文物中还有一件不怎么起眼的木亭模型。当初中国馆文物组专家在遴选文物时,从一大批新疆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一眼就“相中”了它。顾祥虞说,几根木柱子支撑起几组斗拱,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模型―――相距千年,结构和造型竟然和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形如此相似,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
理想城市:表达和谐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专家组从法门寺博物馆选取了一组镏金茶具表现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选取了一件打马球俑,再现了源于波斯的马球运动在唐代王公贵族生活中的流行;还分别从西安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选取了唐三彩绘陶叠置伎俑和东汉吹箫陶俑这两件活泼可爱、妙趣横生的珍贵文物。专家组希望这些文物能让大家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是我们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