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酷暑当前,“热岛”城市能否自我“降温”

2010-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对话嘉宾:

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高级建筑师东梅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院副院长李迪

华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

北京民间“水专家”王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

北京

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主任李皓

主持人:

本报科技部记者冯永锋

本报经济社会新闻版编辑张宪辉

连续多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再次感受了“热岛效应”的威力。如何才能让城市生活既方便又舒适又凉爽?有没有办法,给让作为“热岛”的城市自我“降降温”?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部分城市规划专家和环保专家,与本报记者、编辑就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对凉爽城市作出畅想。

硬化路面、屋顶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

编辑:今天,北京部分地表温度达到70摄氏度,站在街上,脚底都能感觉到路面的灼热,户外的井盖已经可以煎熟鸡蛋……

东梅:人们的直观感受没有错。目前,我们的城市硬化道路过多,快速吸热、快速放热的材料用得过多,是城市形成“热岛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石头、水泥、沥青……吸热非常快,放热也非常快,酷暑阳光积聚的热量会持续地保持在地面以上几米,正好是人活动的高度。可以说,人工材料用得越多,硬化路面、屋顶做得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

记者:有一个说法是――城市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也就是说,城市变热是必然的趋势。住在城市,就必须忍受夏天的酷热?

李迪华:确实如此,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市内的温度一般要比郊区高出3℃以上。因此,要想住在城市,就要做好夏天忍受高温的准备。当然,如果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得好,可以减缓高温酷热带来的困扰。

东梅:有一些办法,可以减缓城市热量过度攀升的问题――假如我们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利用绿化对硬质路面及广场的遮蔽,注意对硬质屋面的综合利用,就能一定程度降低热岛效应。只有城市尽量恢复自然状态,比如水面、土壤、天然植被,才可能凉爽下来。

湖泊、河水可降温,但首先要尊重自然

王维平:我原来在北京市市政管委会工作,全国各城市在夏天时都有一个减缓热量的传统措施――利用洒水车向已经硬化的道路上喷水,通过水汽蒸发降低路面温度。但是,究竟置办多少辆洒水车才合适,洒水车在何时出动才合适?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了水的降温效用。确实,从物理角度来看,水的比热是非常高的――它能吸收非常多的热量,并且以比较缓慢的形式释放出来。

编辑:北京曾是水面密布河湖纵横的城市,以永定河为首的5大水系、城中星罗棋布的湖泊、运河曾构成水穿街巷的城市景观……

王建:我所在的环保组织,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的水系。我们发现,目前不少城市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原有的湖泊、坑塘填平,把原有的河道拉直,给原有的水系衬上硬底,这导致城市里的水成为死水、孤水,城市湖泊成为枯湖。而很多小区,在建设景观水系的过程中,不注意对水的尊重――搞出一条条硬化河道――有水的时候,水无法“呼吸”;无水的时候,由水泥和石块拼成的河道成为吸热的最佳场所,人们在白天受热之余,夜晚还要承受酷热。因此,城市要想依靠水面获得凉爽,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破坏原来的湿地,坑塘、河道。如果要人造一些河流、湖泊,也要尽量尊重自然,让其以天然的方式存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记者:有专家建议,在城市里,应当建一些大的水面,以吸收热量,给城市降温。

李迪华:当然,城市里的水面越多越好,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越好。但这个问题有两面性。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水面越大,对城市的降温效果就越好。首先,水面只能给周边区域带来一定程度的凉爽,可能无法给整个城市降温,因此,许多城市片面追求大湖泊、大水面的做法,可能对城市整体降温的作用有限。不仅如此,在我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城市中,如果大量建设人工湖泊,尤其是大水面的湖泊凉爽城市,将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东梅:正因为如此,在城市进行空间设计时,应当注意水的循环利用原则。在社区规划时避免设置大量的蒸发水面,需要将景观水系的设置与雨水、中水收集结合起来,在创造宜人环境的同时兼顾雨水的生态净化。

绿化,首选本地植物“造水吸热”

记者:有专家提出,城市应当保留最多的绿化,因为植物能够大量吸热;但有也人提出,植被多,不等于降温效果好?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蒋高明:关键在于你的植被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在许多城市一说增加绿化面积,首先想到的是引进外来物种。有些城市为了快速“制造荫凉”,花巨资从森林茂密之处购买大树。其实,“大树进城”,不仅使大树生长地遭受严重的生态破坏,而且,大树进城后成活率很低,浪费了很多钱,却没有一点生态效益。与其如此,不如耐下性子,好好培养当地物种的生长。

东梅:有人也有意见,说选用当地植被可能比选用外来物种更加费钱费事。其实这可能是误解了选用当地物种的原理。所谓选用当地物种,其实就是尽量让当地物种自由地生长起来。大地上都有无数的种子等待发芽生长,只要你给它们机会,它们就会生机无限。而这样的植物生长起来后,不仅仅不需要你去灌溉,不需要你去浇水,甚至能够“造水”,因为雨水降下来之后,不会马上流走,而后慢慢地渗入地底,形成更多的地下水。城市园林部门,应当减少“植景造园”工程,而应当尽量让本地植物自由生长。这样,既减少了维护成本,又增加了城市的美感,还给城市降低了温度。

李皓:国际上已有多种给城市降温的做法,总结起来主要有:用树木遮荫,让地面透气,植多层植被,使攀缘植物上墙,减少能源消耗等。科学工作者发现,在排放相同,但有树木和无树木的两个街道上,后者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要比前者高出十倍。这表明,树木能帮助减少90%的悬浮颗粒物。另外,栽种爬山虎类攀缘植物进行立体绿化,也十分有利于城市的降温和降尘。而且,由于攀缘植物能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形成一个夏天挡热、冬天保暖的隔热层,因此能帮助减少建筑物内部的能源消耗。但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规模的城市工程却是给城市增加热效应的,比如广铺草坪工程、地面硬化工程、高楼大厦工程、让城市亮起来工程等。这些工程完成后都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因此,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不应只是环保局的工作,它需要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楼群设计、园林措施、社区管理等机构和普通市民的多方参与。

如何对待高科技降温措施

记者:除了传统的降温措施之外,许多科学家也在研究一些高科技的、低碳的降温措施。比如,为建筑降温的新建材――英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含有二氧化钛的降温涂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光催化剂,接触到阳光就会大量吸收水分,水蒸发时就会带走热量,建筑物表面温度将因此大幅降低。日本研究人员近年来还利用纳米技术使多种无机原料形成紧密的玻璃泡型微粒,用它制成的环保降温涂料红外线反射率达到80%、紫外线反射率达90%以上,将其涂在屋顶上,如户外温度高达36℃,室内温度却可降低到28℃,能节约空调能量40%以上。

再如,受到全球变暖影响,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夏天也变得炎热起来。为此,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建冷却系统,引入海水为城市降温。每天,几个巨大的水泵从深海中抽出冰冷的海水,这些海水在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里快速流动,理论上最多可以为城市降温2.6℃。

李迪华:很多东西都值得探讨。比如,有科学家相信“把全球城市建筑的屋顶刷成白色”,或许可使城市所属区域显著“降温”,缓解全球变暖的影响。因为城区大量道路和屋顶以吸热效果较强的黑色沥青铺覆,而深色“城市表面”擅长吸热。假如把城市屋顶变成白色,把热量反射出去,是不是有可能帮助城市降温?美国的研究人员用电脑设立模型,模拟“城市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进而估算产生结论:如果把全球城市建筑的屋顶刷成白色,“热岛效应”可减轻33%,全球城市平均气温可降低大约0.4℃。白色屋顶同时可降低建筑内部的温度。

不过,我倒觉得,在我国北方,更适合的做法可能是增加光热热水器、光伏微型电站。现在很多大楼热衷于高档装修,但建设的时候,假如能把立面、反光的玻璃幕墙,改成光伏贴面,既发了电,又吸收了光,应当是很好的做法;同理,城市里多一些太阳能热水器,甚至太阳能空调,把太阳的能量转化为生活热水,或者是适合的空调温度,应当也是很好的降温办法。

李皓:城市屋顶绿化是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内外的大量实践均证明,屋顶绿化可缩小温度变化幅度,防止建筑物裂纹;能减少紫外线辐射,延缓防水层劣化;能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而节约能源。专家称,对于城市而言,如果一个城市把屋顶都利用起来进行绿化,其城市二氧化碳较之绿化前要低85%。屋顶绿化应以突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为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植物配置应以复层结构为主,由小型乔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组成。同时,本土植物应占绿化植物的70%以上。

图为采用透水材料铺地的北京奥运场馆。资料照片(本报北京7月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