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四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前沿论坛上,业界专家们以“世博会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机遇”为题,各抒己见,畅谈中国文化产业如何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与世界交流和对话的机会。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世博会对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大的展示平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彰显。
陈少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世博会,主要有两个关键词即“活动经济”和“体验经济”。“活动经济”和“体验旅游”不依赖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或者是人文历史遗迹,它主要通过人为的策划和创造的活动形态来拉动经济,所以,又叫做“文化旅游”。这次世博会和以前相比,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次体验,能让你体验很多东西,包括建筑的形态设计,里面的声光电、数字艺术等等。从定位上讲,通过世博会,把活动经济、文化旅游和上海本身的一些特性,已有的一些长处结合起来,这个是给我们的发展空间,对上海来讲也是比较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方向。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好的电影都是展示未来,我们中国的电影是展示过去。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观念,一个创意的观念,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能不能体现创意和科技,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的,当然这里有机遇,我们要捕捉这里的机遇。
郭万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团队策划主管):内容输出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与关键,内容是决定一个文化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以及产业链能延伸多长的命脉所在。世博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像“观念导入”,做个比喻,就像石子,溅入到湖面,造成的涟漪向外延扩散,创造出无比巨大的附加值。这是一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念革命”。我们以前对世博会的认知可能就停留在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实际上,在世博会中,大家看到的是各个国家最强势的团队在视觉语言、形式语言、符号等各个层面的比拼,这让整个设计界耳目一新,对未来中国的设计产业和会展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它产生了积聚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最大化的传播,使得以文化创意性概念为主导的设计行业,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机遇。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过去的会展经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影响、国家形象塑造中具有的地位。从北京到上海,从奥运会到世博会,会展经济的顶级实践在这里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东方创意之都”的文化取向,是文化原创力的严峻检验。创意就是灵魂,对我们这么一个历史深厚的国家来讲,任何一个中国的城镇都能找出非常多的历史古迹,但关键是文化资源能不能经过现代的转换,成为生产力。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但是没有经过那样一个演义,“熊猫传奇”就不可能在全球变为生产力,转变为一种成果,获得大量的资金。传统的文化产业必须有了创意之后,才有价值。
花建(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世博会告诉人们:在今天的国际文化市场上,真可谓海纳百川、创意制胜、多元包容、王者归来!中国要利用世博这一巨大的资源优势,吸收举办世博会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合作和交融能力,吸引和接纳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与中国合作研发,吸引全球的资本、技术、品牌等文化产业资源来中国进行交易,特别来发展工业和建筑及艺术品设计、时尚开发、视听服务、音乐制品、艺术典藏、娱乐体验、影视生产加工等重点项目,开发更新颖更丰富的文化艺术样式和市场服务形态,在21世纪的国际文化贸易领域发挥更重要的全球节点作用,成为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发展文化内容和服务贸易的领头羊,为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张玉玲、李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