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月上贺兰”洒清辉

2010-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由小省区创造的演出奇迹:三次晋京、到几十个城市巡演,最近又走出国门,在埃及、卡塔尔展现才艺,累计演出达到214场,两度获得国家级奖项。

这个奇迹印证了一个小省区的壮志豪情:小省区能办大文化,能创造大奇迹!奇迹也昭示人们:条件落后、地域偏小,不等于不能干大事,更不要妄自菲薄。

奇迹是由

《月上贺兰》创造的。这个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所喜爱的大型回族原创舞剧,是由银川市委市政府联合神华宁煤集团共同打造的,它填补了宁夏的空白,创造了宁夏多个“第一”。

近日,当银川市为《月上贺兰》庆功、回顾它诞生6年来走过的不寻常历程时,有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亲身感受其中艰辛的银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玮和她的前任、现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尤艳茹竟在大会上不约而同地几次哽咽,中断发言。

《月上贺兰》是如何诞生的,经历了哪些坎坷,竟让人为它洒下如此之多的泪水?

2002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小省区要办大文化。2004年,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到任后不久提出,银川市要创作、排演一台舞剧,反映回族形成的历史,歌颂民族团结,倡导文明和谐。

崔波的创意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如今的宁夏大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堪称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而回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历史,一直是学者们探究、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文艺作品却很少表现。由于当地创作力量薄弱、经济实力不足,宁夏还没有一部原创的大型舞剧。因而,这个创意一提出就得到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

但是,一个文化基础薄弱的城市,要搞一部大型原创舞剧谈何容易?有人形容这是“平地上起高楼”――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甚至连适用的排练场地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搞一台大戏,无异于神话。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主创力量不足,他们就争取“外援”。他们的雄心和诚心,让许多艺术家感动: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演员孙萍应邀担任策划,总政歌舞团一级编导杨笑阳出任总导演,总政歌舞团一级编剧赵大鸣出任编剧,总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张千一出任作曲……就连最初确定的男女一号演员也是外聘的。没有排练场地,他们就借用一个工厂闲置的厂房排练。冬天没有暖气,银川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就在冰冷的厂房里苦练。有的演员受伤了,不声不响坚持演出。有的演员生病了,拔掉针管就上台。缺少排练经费,他们就多方筹集,银川市文广局的工作人员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们救急。首次晋京演出时,演出费用又让他们愁肠百结,关键时刻,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在整个排练、演出过程中,文化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财政厅、文化厅都曾给予支持……团结协作、执着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争创一流,这支队伍越战越勇。他们在创作、排练、演出中,熔铸了令人感动的“月上贺兰精神”。

在《月上贺兰》面临困境的时候,陈建国、王正伟、崔波、杨春光、王儒贵等自治区和银川市领导都给予了多种方式的关心和支持。仅银川市委常委会就5次专门开会,研究、解决《月上贺兰》的问题。

《月上贺兰》剧组集中了国内一流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和舞美、服装、灯光、设计。从创意到公演,经历了3年时间。从剧名到剧情,再到舞美、音乐,都是几易其稿、经过多次推敲才最终定型。《月上贺兰》以回族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借助舞蹈语汇及其他艺术形式,演绎了千年前一支西域商队到中国经商途中发生的传奇故事。剧情精炼紧凑,人物形象饱满生动,舞蹈编排韵味十足,舞美效果绚丽动人。剧中表现的西域青年纳苏与当地姑娘海真的爱情,情真意切,曲折动人。全剧艺术地展示了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展现了“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特色鲜明,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这台精心打造的全国首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2007年年初首次在银川“亮相”,就受到好评。但剧组并没有满足,而是广泛征求意见大修大改。当年国庆节前后,修改后的《月上贺兰》在宁夏人民会堂连续演出12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许多专家、观众怀着极大兴趣观看了演出,称赞《月上贺兰》既有艺术性、观赏性又有思想性,既有时代性又有国际性,极富新意,堪称精品。

在本地演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银川市领导和银川艺术剧院的演职人员。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要在轰动宁夏后再轰动京城。2007年11月30日,承载着银川人民厚望和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月上贺兰》踏上了晋京演出的征程。作为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的演出剧目,《月上贺兰》在中国剧院连演3场,向首都人民展示回族的文化。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随后,《月上贺兰》积极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入驻中华回乡文化园,为各地游客演出130多场。在此期间,他们又为全国回商大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进行专场演出,随宁夏党政考察团到对口支援宁夏的福建省进行慰问演出,奔赴河北、山东、河南的10多个城市进行巡回演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也都留下他们演出的足迹。

2008年5月27日,《月上贺兰》再次晋京,在国家大剧院留下自己的身影;随后,获得中国舞蹈艺术“荷花奖”铜奖。《月上贺兰》也因骄人业绩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在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基础上,《月上贺兰》再一次精雕细琢,精编、大改,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具备了冲击大奖、走出国门的实力。今年5月,《月上贺兰》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9届中国艺术节并被安排首场演出,一举获得文华奖特别奖,受到许多演出公司的青睐。艺术节尚未结束,《月上贺兰》就远赴埃及、卡塔尔的3个城市连续演出了4场,赢得一致好评。

6年来,《月上贺兰》3次大改、3度晋京、数次走出宁夏,实现了3大跨越:先是站稳宁夏,接着就走出宁夏,最后又走上国外舞台。214场演出,20多万人观看,1000多万元演出收入,300多篇推介报道,见证了《月上贺兰》不俗的业绩。

每到一地,迎接他们的总是鲜花、笑脸、掌声、赞誉、鼓励、支持和希望。通过他们的演出,有更多人了解了银川、了解了宁夏、了解了回族。《月上贺兰》成为银川人向国内外递出的一张最亮丽、也最新颖别致的“名片”。

在感受了《月上贺兰》的艰辛、目睹了《月上贺兰》的辉煌之后,人们怎能不激动呢?

《月上贺兰》的成功,验证了宁夏人的抱负:小省区可以办大事,也能够办成大事。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能办到的事,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也有可能办到。文化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文化事业又不完全依赖经济、也不会始终受经济的束缚。先进文化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银川市准备进一步打磨《月上贺兰》,使之最终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

国内许多演出公司在向他们呼唤,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向他们招手,还有不少演出合同等待他们去兑现――《月上贺兰》还有更大的演出市场。214场,绝不是最后的数字。

我国首部全景式反映回族历史风情的大型舞剧《月上贺兰》上演以来,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月上贺兰》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铜奖和文化特别奖,并成为文化部2010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