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绿色发展营造
环境
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本之策在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市的经济增长,必须由主要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的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和谐发展,这当中,政府应当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施泰纳(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今天的城市是创新的前沿,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对象。城市不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处在一个经济和生态的大环境中。在21世纪最初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能持续。21世纪的发展不应再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创新能够改变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是城市发展的模式。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21世纪人类将创造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即绿色发展模式。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或者进一步下降,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未来进一步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是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确保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绿色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全国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履行四大职能的重要依据。要对各级政府进行约束,确保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地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它的实现。
罗米利・麦德欧(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理事会首席执行官):
澳大利亚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地域很大,经济发展很快。澳大利亚政府与企业界有很紧密的合作,进行了许多对话。政府在各个层面都采取了行动,从联邦到州到地方政府都在行动。我们有一个全国的建筑规范,而国家的规范也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不同利益。同时还有国家节能战略,强制性的相关信息披露,另外所有的政府大楼都有绿色要求,比如联邦政府要求大楼必须是节能的,州政府也会对他们的政府大楼进行评级,政府确实担起了重任。
艾哈迈德・哈姆扎(阿拉伯联盟环境部长委员会技术秘书处专家,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环境健康学教授):
在埃及,我们预计,如果海平面上升5厘米将会对20%的人口带来生存影响,我们已经有1600万人口从这个海域区域向内陆地区迁移。
我们必须要改变生活方式,用一定经费来鼓励低碳做法。在开罗,80%出租车非常陈旧,甚至有一些开了20年,这些出租车的能耗和污染是非常高的。我们将使用天然气出租车来取代这些出租车。政府在降低污染的过程中可以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可以设计一些方案,充分运用好财政鼓励措施。
企业:绿色是新的生产力
绿色是未来新的生产力,绿色是新的技术标准,绿色标准将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企业只有学会并执行绿色标准,竞争能力才能上一个台阶。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不仅应该尊重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还应该向自然学习。白蚁的巢穴非常环保,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我们见到了一栋完全用白蚂蚁造窝原理建筑的大楼。设计师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向我们认为的城市公敌――白蚂蚁学习。节能、低碳是全人类面临的宏观问题。绿色建筑毫无疑问有成本问题,但绿色代表未来,现在虽然有一些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未来还可以生存。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应该站在全球角度承担起自已的责任。马国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们普遍认为钢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难以和绿色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钢铁是当今最环保的绿色材料之一,从它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测算,钢铁通过回收可以无限次循环使用,而不改变特性。美国钢铁的保有量接近80亿吨,现在的生产原料大部分都是回收来的。中国现在还是从铁矿石开始,通过炼钢把钢铁产品生产出来。低碳之路既为宝钢这样的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余俊雄(3M全球中央执委兼大中华区总裁):
低碳节能、减排节能、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在玻璃上加上增亮膜,不仅降低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同时可以达到更高的反光程度。讲大一点就是节能减排,讲得实在一点就是提高竞争力。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要从创意到销毁全过程,企业要用心一步一步做好思考,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节能减排、低碳减排不是花钱,而是省钱、挣钱,与经济效益是同步的。
居民:绿色是生活方式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市民共守的家园。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采用低碳的居住方式,使用高能效的家用电器,积极树立节能是最清洁能源的意识。
罗黛琳(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以前的消费方式、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生态方面的足迹,包括碳足迹,很难让人乐观。这些消耗有些似乎是必须的,但总体而言太过浪费。
我们相信,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许有朝一日就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变化已经在发达国家缓慢地发生着,在发展中国家也在发生着。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如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低碳、高能效方面做出贡献,他们就为达到中国的低碳目标做出了贡献。
阿拉伯・霍巴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司司长):
节能是千秋大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部分提高能效的技术已经存在了,而且成本低廉。不幸的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习惯。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泡、使用隔热好的门窗……这些小习惯就可以帮我们每个月把能效从10%提高到20%。虽然更好的技术、更大的创新,可以让节能做得更好,但我们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郭耀文(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议员):
我们必须要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模式,多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悉尼城正在建立一个全市范围内的自行车网络,在过去四年中我们花费7600万美元专门提供自行车道,总长度达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