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010-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瑞平 我有话说
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要充分发挥好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品德和能力,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廉政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国家审计的“免疫

系统”功能。要把是否符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甄别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疫病”的根本标准,在依法查处问题的同时,努力探寻与查出问题有关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有利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统筹好经济社会各方面对国家审计的需要,统筹好需要与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国家审计资源,保证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利用审计成果清除经济社会中的“病毒”时,要统筹运用好各种积极因素,齐心协力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

其次,必须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要求国家审计必须更多地关注国际竞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要求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从国内的查错纠弊提升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疫系统”,在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和违规问题的同时,及时跟进、密切关注整个经济运行的安全,特别是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密切关注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提出对策性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以增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力”。

第三,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一个部门,其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当然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国家审计必须对人民负责,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审计,如实向人民报告审计工作及其结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国家审计应当致力于“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因为,国家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行民主,人民才能真正拥有根本利益;只有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才能国强民富,人民才能有越来越好的生活与发展。

第四,必须统筹发挥好预防、揭露、抵御三种功能,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充分发挥预防功能,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其二,必须充分发挥揭露功能。审计必须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制等各种行为,并依法处置;必须揭露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以保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健康。其三,必须充分发挥抵御功能。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发挥审计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关注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宏观判断和处理、坚持微观审查和揭露。

第五,必须以“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为工作方针。审计监督必须以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来进行,审计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定性、处理、处罚,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审计工作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保障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展工作,积极推动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合理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把“促进宏观调控措施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国家审计人员应当把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贯穿于审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调整和校正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全面、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第六,要进一步增强国家审计的宏观性、预防性,努力提升国家审计的目标层次。国家审计应当增强宏观性,更加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的审计,积极保证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提高审计的预防性,积极提前审计的介入时间,积极地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跟踪审计,全过程保证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尽快提升审计的目标层次,更多地开展绩效审计、责任审计,促进财政财务支出从合法向合法有效提升,促进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更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本文获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09041057-02)资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