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名为《独唱团》的杂志“轰轰烈烈”上市了。光明日报于昨天刊发署名陈佳冉的时评《文艺“批评者”的门槛》,文中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这本生造名称的杂志以及那位极富争议的主办者,想要向人们说些什么呢?主办者说,“只要不是反人类的东西就没问题”。好一个“没问题”。在这样一个看似“兼容并包”的
据说,杂志一面世,就颇有洛阳纸贵的架势:这边说,多家书店供不应求,已经断货;那边讲,网上订购数量暴增,排名蹿升到首位。一时间,在一些人的炒作下,这本标榜“独唱”的杂志,搅得书市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同样热闹的是读者的评议,或褒或贬,纷纷嚷嚷。其中,分贝最高的是那些“铁杆儿粉丝”,他们追捧起来很是不吝辞藻。比如,有人说:“《独唱团》不过是本文艺杂志,但此将毋庸置疑地成为一里程碑……就像《滚石》杂志当年于美国出现,注定要改变摇滚音乐的路一样”。再如,有人这样表态:“《独唱团》今后每一期我都买,就算是一叠白纸,我也买!”诸如此类的狂热,其调门之高,令人诧异。当然,众声喧哗之中,亦有人发出理性的声音。有书评人批评该杂志投人所好、过于谄媚,甚至直言不讳地讲,“买了一本,再也不会买了,标准的火车站读物!”
一本杂志的好坏,读者自然最有发言权。但是,当杂志的销量不是立足于自身健康的内容,而是借助于无原则的阅读挑逗和偶像崇拜时,真正品质优劣的评判恐怕早已淹没在非理性的爆炒之中了。主办者一再声称,《独唱团》只是一本文艺杂志,但这一定位实际上被某种刻意营造的主办者的社会形象所篡改。在一批热情的拥趸那里,杂志的吸引力不是内容的优秀,而是对主办者的所谓“习惯性信仰”。有人甚至讲:“信韩寒,得常识。”毫无疑问,这种追星似的偶像崇拜,已经把独立的价值判断搁在一边,而任由人云亦云的“随大流”裹挟了。
有读者看了《独唱团》,不无失望地说,这本杂志并不是“传说中引领文化潮流的公民读本”,而只不过是一本“无病呻吟、哼哼唧唧的流水账簿”。不客气地说,这样的失望是必然的,因为所谓“公民读本”只是追星者一厢情愿的期待。一本靠所谓偶像魅力发售而模糊价值导向的杂志,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读者负责,更遑论引领文化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