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非确定性知识”。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中,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愿望,构建继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
我国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大学在积极探讨实施研究性教学;国内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内并不像基础教育那么重视研究性教学,即使有所强调,也是侧重于“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中的实施较少。因此与中小学相比,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大学在这一问题上都起步较晚。相应的,通过课程来开展研究性教学并不普遍,大部分本科生被排除在发现、探索、研究之外,接受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科教育阶段几乎很难得到提高。
就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看,个体在本科教育阶段更需要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本科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黄金时代――生理和心理皆趋成熟,精力旺盛,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突出的发展。但光凭个体有研究的欲望是得不到发展的,只有在研究的实践中,才能从“做中学”中成长、发展。由此可见,大学本科教学应该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
教育部旨在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教高[2005]1号文件其第十一条专述“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逐步得到推广,就现有文献和资料显示,一些高校开展的教学形式,虽然没有冠之以研究性教学的名字,但是其形式与实质已经符合研究性教学的标准了。
――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很高、见效很快的教学形式,科研对高质量的本科生教学是必需的。如在全国和各地各个学校开展的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科研竞赛,从实质而言就是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针对传统的讲授法,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学者提出了研究型课题教学。教师根据理论课提出研究性课题、指导课题的完成、指导论文创作、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对研究型课题的完成中,开放实验室,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提供多种渠道、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一个实验全过程,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的目的。
――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这是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形式,几乎可以说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最佳形式。特别是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生产、科研、教学及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优先选取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能联系科研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在亲身参加面向科研实际的真实课题研究中,不仅思维方法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同时学习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并且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主动出击,自己找题目,鼓励学生设计新方案,根据其设计(论文)的新颖性、实用性来评判成绩。
就我国目前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的大致情况可以看到,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虽然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能参加竞赛的毕竟是少数精英学生,更多的大学生还是被排除在探究之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很好使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但就现实的实施情况来看,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究生等压力的影响,毕业论文往往难以保证质量,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并没有起到研究性教学的作用。大学研究性教学更多是集中在诸如各类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计划等“第二课堂”来开展,而专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来实施研究性教学,这方面的实践很少。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大学教学更加需要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