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逢雨必涝”何以成为城市梦魇

201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明生 我有话说
今夏以来,一波接一波的暴雨先后对众多城市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能力测评”,意料之中的是,一些城市再次交了不及格的答卷,“水浸街”悲剧再次上演: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成游泳池、小汽车成了“潜水艇”,财物损失巨大,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大受影响。这份“不及格”的名单中,既有江西抚州
、广西凌云等中小城市,也有广州、武汉、南昌、南宁等大城市。

近年来,“逢雨必涝”几乎成了一些城市的“保留节目”。有作家曾经戏称,一场大雨就能分辨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的大概属于发达国家,而“汽车轮子陷进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的,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比较很有趣,也很有启发。事实上,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以人为本,作出长远规划。在欧美一些国家,几百年前的地下排水管网至今还在有效使用中。经济欠发达的江西赣州市区能够长期免受内涝之苦,乃是因为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青春”常驻。由此可见,对于很多醉心于“做大”、“做强”、甚至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而言,当务之急恐怕还是要潜心修炼城市发展的“内功”。

“逢雨必涝”何以成了许多城市的梦魇?透过诸如排洪能力不足、管网不配套、日常养护不及时等现象,不难发现,不少地方在城市发展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哪个方面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重表面轻内在、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城市地面建筑的不断推陈出新相比,与城市地价、房价的不断提升幅度相比,一些地方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里子工程”,无论是关注的程度、还是投资的力度都远远不够。无疑,城市外表的光鲜,难以弥补城市内在的问题;热衷于给城市建筑“穿衣戴帽”、涂脂抹粉,必然会带来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的缺陷。

越来越频繁的城市内涝,应该让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痛定思痛。首先,一些城市应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克服盲目的投资冲动,少一些一时的“面子工程”,多一些为百年计的“民生工程”,建设真正的“宜居城市”。其次,管理者应注重统筹兼顾,标本兼治,“里外兼修”,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增强城市防灾减灾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此外,还要在完善法规、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严格实行“问责”制,警醒相关责任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改变一些城市“逢雨必涝”的窘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