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北大”这两个字的分量给我们求职过程中增添了非常重要的砝码,我们很多的机会,以及最初的机会之后
在正式求职之前,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相比,在性格特点、专业素养、整体素质和社会需求匹配方面究竟有什么优势与劣势。经过反复衡量,我将目标锁定在公务员、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上面。一方面因为我觉得作为当代的北大学生,应当到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发挥才华,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充分挥洒青春。另一方面,也与自身的经济法专业金融法方向的专业背景一致。
根据当时的简历投放记录,我申请过的企业和单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国五矿集团、中化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普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央电视台、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投证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总公司、浙商银行、光大证券、农银汇理基金等。其中绝大多数获得笔试面试机会,大多数坚持到最后一轮面试,近半数获得书面或口头的工作机会。
大体的就业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就进入到具体的求职环节。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招聘过程中的笔试和面试虽看似冗繁,但实际上与用人单位真正了解一个人所需要的时间相比,还算是并不长的时间。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确实是考验平时功夫做得够不够精细,够不够火候的。记得听海问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曾说过,他们开展业务的法宝就在于“活细”,一个细字道出了个中的乾坤。
实际上,以应届毕业生的阅历,尤其是对于文科院系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以一种很成熟、很专业的素质去应聘职位,对于陌生职位和领域的青涩是常态,我们唯一所能把握和表现的就是态度。
从简历的制作,根据不同单位性质和要求进行的简历投放,专业笔试,综合笔试,到面试过程中的谈吐气质,都是用人单位发掘你的优点或者发现你的缺点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穿着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可能透露出你对你所要申请的职位的态度。
求职过程中,我们有机会面临选择机会和空间。而选择的过程,甚至某些程度上比求职的过程更为痛苦。因为求职是一对多的关系,是“取”的过程,做的是加法;而选择则是多对一的关系,是“舍”的过程,做的是减法。或许应该庆幸的是,在每深入进某一个工作机会之前,我都能有机会通过实习或者与师兄师姐们交流沟通,较为系统地去了解和掌握这一机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和工作职位背后的行业特征以及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在最后的机会到来之前,自己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自身与这一行业的匹配程度,以及自身对于行业和职业的兴趣爱好程度并据此进行选择。当最终面临进金融机构或是国企还是进公务员序列的选择的时候,一位朋友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选择一个你最放不下的机会”。能够有机会进入金融监管机构工作,并结合自身专业力所能及的一点点去推进这一行业向前发展是我的一直以来的强烈愿望,而自己庆幸如此近距离地接近这一实现愿望的机会,最终我选择了进入保监会作为工作的起点。
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认识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的过程。每当从一天的奔波中归来,依偎在拥挤的四号线座椅上,脑子里盘点一天来的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似乎能聆听得到,心灵最深处,传来那思想成长的声音……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