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曲子剧的魅力

2010-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阳 我有话说
新疆曲子杂糅了多种民族语言和音乐调式,在世世代代流传中,曲子被不同民族的人们唱起,三弦四胡拉得回肠荡气,铿锵的干鼓子敲在老百姓耳畔心际

晚上八点,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演员晚间排练开始时间。窄小的更衣室里,尚静梳妆齐整,两尾秀眉袅袅如烟,黑色油彩描出一双杏眼,一抹朱红含于唇

间。这个晚上,尚静要排练的是曲子戏《小放牛》。尚静19岁,是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的第五代演员。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曲子,是国家认可的新疆唯一的汉语地方剧种。

清光绪元年,为平定阿古柏叛乱和收复伊犁,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大批陕、甘籍官兵入疆屯戍,来自内地的商贩和民间艺人也相继入疆。天山南北、伊犁河谷,人们在茶余饭后抒发情怀,随口吟唱家乡小调,吹拉弹唱各显神通。陕西的曲子、兰州的鼓子、青海的平弦,还有民间的轶闻趣事,伴着醇香的奶茶和甘甜的瓜果,一同融入异乡的生活――新疆曲子由此产生。

生于斯,长于斯,兴于斯,新疆曲子的道白用的是纯正的新疆汉语方言兰银官话。融于民族,荟萃各地,新疆曲子的唱词和曲调又杂糅了多种民族语言和音乐调式。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曲子被不同民族的人们唱起,三弦四胡拉得回肠荡气,铿锵的干鼓子敲在老百姓耳畔心际。

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是新疆曲子唯一的正规剧团,长年演着独角戏。自1980年成立以来,剧团在演出之余,还承担了新疆曲子的民间挖掘整理和演员培养工作。剧团先后收集曲目126出、曲调172首,排练大小剧目100余出,巡回演出3000余场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然而,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新疆曲子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现代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断层、普查工作的不完善、保护经费的欠缺等等。对于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来说,剧团的兴衰关系着新疆曲子的命运。团长张世勇说:“我们这个剧团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成长得艰难而执着”。

通过学习,这些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新疆曲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尚静说:我想像老师一样,到了40岁还能在台上唱

自2005年由呼图壁县迁至昌吉市以来,曲子剧团的排练厅一直用的是昌吉州博物馆的地下室。7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用纤维板隔出了更衣室、办公室、乐器室和堆放各种行头的仓库。没有镜子,没有木地板,水泥地面上铺着两块沾满尘土的旧地毯。墙上的石灰已经大块剥落,露出成片的青灰色水泥。四根大的水泥柱立在排练厅中间,将空间阻隔得更加狭窄。正在练毯子功的演员们排成两队,在教练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翻着跟斗。

整理好行头,尚静和她的搭档薛德瑞一起出现在排练厅。尚静一袭红衫灵气逼人,薛德瑞手持长鞭英姿飒爽。在几盏白炽灯的照射下,尚静和薛德瑞的排练开始了。和新疆曲子的很多剧目一样,《小放牛》也短小精悍,讲的是小村姑与小牧童斗智的故事,即便如此,一出戏排下来,尚静和薛瑞德脸上厚重的油彩已经被汗水晕开。两个年轻人浅浅地喘着气,嘴角却是盈盈的笑。

《小放牛》是剧团第四代演员王峰在中国戏曲学院进修时带回来的剧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剧团曾先后选派四位演员到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学习,但其中两位“台柱子”最终都选择了离开舞台。“那时候,剧团条件太差,最困难的情况下,曾经半年发不出工资,差一点就解散了”,张世勇说,“最近几年,区里州里领导对我们剧团有所重视,我们的条件渐渐好起来,人心稳住了,愿意学曲子的人比以前多了,剧团演员稀缺的局面才有所扭转。”

尚静和薛德瑞都是2003年考入新疆曲子艺术班的学员,完成了三年的专业培训、并在剧团实习一年后留了下来。通过学习,这些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新疆曲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尚静说:“我想像老师一样,到了40岁还能在台上唱。”那些同尚静一起进剧团、却没能留下来的同学,有的继续深造,有的选择了别的工作岗位,更多的人则是到基层的文化馆和文化站,指导民间曲子乐团的演出,带动了新疆曲子在民间的发展。

车身上印着“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字样,开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村民全围过来看,知道政府在关心我们的曲子和剧团

只有演员的剧团是不完整的。目前的曲子剧团,还没有专职的编剧和导演,现有的导演,都是由王峰这样的老演员兼任的。“人才缺乏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张世勇说,在剧团今后的发展规划中,重要的一项是培养更高端的人才,将好苗子送出去学习,同时想办法将学成后的人才留下来。

前些年,剧团从奇台县一个私人剧团那里买来了一些行头,其中大多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东西。由于团里资金紧张,这些服装和货箱至今还在使用。“前不久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张世勇指的是自治区一次性拨付剧团项目资金120万元,用张世勇的话说,这笔救命钱是曲子剧团吃到过的“最大的馅饼”,解决了剧团生存大问题。

张世勇说,以前剧团到村里演出,都是坐着拖拉机去,风尘仆仆几百里到了地方,演员们脸上全是土,看得见的只有一双眼睛。村里没有演出场地,就用推土机推起一个大土堆,碾平后用粮站里的帆布盖上,立上几根杆子挂幕布。资金下来以后,团里为演员们添置了新戏服,购买了灯光音响设备和车辆,现在到乡下演出,情况就好多了。

最让张世勇欣喜的是文化部和财政部配发给剧团的“流动舞台”车。张世勇说,“‘流动舞台’车看着是一辆货车,其实打开后就是一个舞台。车身上印着‘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字样,开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村民全围过来看,知道政府在关心我们的曲子和剧团。”

有了“流动舞台”车,剧团到基层演出的机会更多了。张世勇说,一次剧团到沙湾去演出,老百姓热情很高,剧团在一个县一演就是24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在昌吉的一次演出,村民开了140多辆拖拉机来,散场足足用了一个小时,拖拉机进进出出,灯光映着扬起的尘土,好不热闹。张世勇一直在想的,是如何把剧团的演出水平进一步提高,让生于民间的新疆曲子回报民间。

(本文图片/尚静和薛德瑞在表演新疆曲子剧《小放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