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吧,科学的魅力

2010-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余传诗 我有话说
这两天,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湖北小伙子张国军感到十分幸运。一是因为他意外地成为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的第100万名幸运参观者,收到了馆长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幸运大礼包;二是因为他进入的公众参与馆已成为世博园里一个启迪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的热门平台――因为“科学”的魅力,公众参与馆近来的客流量远远
超出预期,平均每天接待约1.25万名参观者。其中“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尤其受到热捧。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一批科学大家在与公众交流中爆出的一条条科学结论、一个个科学设想、一段段科学见解,正由千万名与张国军一样的参观者传播开去,变成大量的“科学警句”,为上海世博会增添了亮丽的科学色彩和思想光芒。

科技托起和守护美好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中国馆上大下小深藏“抗震秘密”

中国馆总体形状上大下小,看似不如金字塔式建筑稳固。殊不知,这一状如大鼎的形状深藏着抗震的秘密:由于其整体对称,四根脚柱坚实有力,靠自身结构就足以抗震。实际上,在不增加建筑成本的前提下,中国馆设防的抗震烈度比上海市标准还高了一度。

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工程师没有下一次

桥梁,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如何才能守护和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呢?造桥,有三个关键点:结构构造的可靠、施工工艺可靠,以及结构分析可靠。一座大桥的工艺,往往需先在几座桥上进行检验,用实际的工程来检验,才能做到可靠。一旦出问题,就是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所以,工程师绝不能出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下一次。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曦:世博园安保背后是大量高新技术

比如,世博园采用三层立体防入侵传感网系统,包括地面防入侵系统,地下防入侵系统以及围栏顶部的雷达扫描系统。区域定位精度可达0.3米,能有效监控低空飞越、攀爬、挖掘、抛物等入侵行为。融汇传感器技术的防入侵围栏,集多种防入侵技术于一身,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一步到位”,能辨别入侵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预警、跟踪等功能。它能有效防止围栏遭破坏,将不法之徒、危险品等拒之园外,为安全世博提供立体式的探测和护围。

世博园展示未来美好生活

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300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将大量资源堆积在了城市中―――城市废弃物已然成为一座巨大的矿山。“城市矿山”富比自然矿藏。一吨芯片中可以提取600克黄金,而天然的金矿,只要一吨矿石中含有1-2克黄金,就有开采价值―――这么一比,废弃芯片这座“金矿”简直富得惊人。日本从废弃家电中回收芯片,然后从中提取铂金、黄金,满足了本国需求还有余。在中国,“城市矿山”的挖掘者也已崭露头角。浙江本不是资源大省,但近年来不少商人做起“收旧货”生意,把废弃家电从国内、国外捡来拆分,产品是钢铁、铜、铝等等。而今,浙江已可以名列资源大省了。

我们眼中的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全世界的目光正开始集中到近在身边的“城市矿山”上。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预计今年可达到1.8万亿美元;而今后30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超过3万亿美元。这个产业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占总原料供给的30%提高到80%。而且,这个迅猛发展的新产业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我国目前再生资源产业产值不过200亿美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废塑料、废玻璃等未能回收利用。

可喜的是,就在世博园内,“100%可回收”、“全部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展示比比皆是。相信上海世博会能将这种理念传播给参观者。希望每个来看世博会的人都能在这里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更优美、生活更舒适。而回家之后,大家能为追求这个美好未来改变自己,从少制造一点生活垃圾、多注重垃圾分类做起。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沈允钢:利用植物遮蔽外墙,是一种绝顶聪明的选择

世博主题馆外墙采用了5000平方米的垂直绿化,宁波案例馆选择植物作为外墙“涂层”,法国馆内采用的垂直绿化未来可能覆盖艾菲尔铁塔。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提供食物、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和水质、美化环境……植物对人类的好处可谓不胜枚举。人口、建筑高度集中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植物来调节生态环境。但寸土寸金的城市,何来许多土地供给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乃至见缝插针的阳台、窗台绿化,都成为绿色生命的重要舞台。城市中接受太阳辐射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外墙。外墙涂料都怕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涂料的老化,可植物最喜欢的就是阳光。利用植物遮蔽外墙,是一种绝顶聪明的选择。生长茂盛的外墙植物,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为建筑有效隔热、降温,甚至调节湿度。

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世博是一台神奇的未来望远镜

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盛会,更如一台神奇的未来望远镜,带人们遥看未来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看世博展品要用“透视眼”,要慢慢走,细细看,独立思考。

同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

科技创新成果渗透于上海世博会展馆展示、论坛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必将对城市管理者、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球各国面临许多复杂和共性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城市建设等问题,本届世博会上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城市建筑、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上海如果在“后世博”期间巧妙加以吸收、运用,肯定能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世博会展示的科技成果,一定不会一本正经地用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展现给我们,需要我们去挖掘。看世博会展示的科技要认识到,并非高新的才是科技。适合我们自己的,我们就要探索怎么利用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用文明素养滋润美好生活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与分析学院教授阿蒂萨・阿萨帕吉克:坐火车出行碳排放最低

人类社会需要大量商品和服务,所以会不停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同时产生废物和排放。科学家已通过一定公式,计算出一件产品从生产、消费到废弃的“全生命”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以及产生的排放,并将其折算成为二氧化碳当量―――――这就是一件商品的“碳足迹”。碳足迹越大,商品对环境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消费者,显然我们应该选择碳足迹更小的商品。

比如短途旅行坐飞机,每人每公里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350克二氧化碳;但长途飞机则只有120克左右。据测算,火车出行的碳排放最低,每人每公里只有10-20克左右。而开私家车则接近200克,是仅次于短途飞机的高碳交通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大学校长孙铁珩:少图方便更“低碳”

低碳生活其实离普通人很近,完全可以从身体力行“绿色消费”开始,避免消费方式误区,不要追求过度的便利消费。比如在超市,摆放肉食品的冰柜为了顾客方便,往往做成开放式的玻璃门,其实加大了能耗;又如上班用私家车,加剧了交通拥挤和能耗。有一组中外比较:在日本东京地区,私家车的一年使用里程为3000?5000公里,而我国则是1万至1.5万公里。低碳生活,不应仅仅停留在世博会的展项中,而应成为我们的认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方式。

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别以为只是你在欣赏美人鱼,它也在看着你

在经历了30年经济大发展之后,今后30年,站起来了的中国人要凭借自己的文明素养,站得直、站得稳、站得有尊严。在世博会现场,一些中国游客在不经意间泄漏了我们的“家丑”,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让国人汗颜。这其中包括不耐烦的等候者出口辱骂德国馆工作人员;台湾馆前,游客哄抢免费环保袋;一些参观者在园区中草坪上随意坐卧、在馆内随口吐痰……作为世博会观众,别以为只是你在欣赏美人鱼,它也在看着你。通过世博会,世界也在看中国。卢森堡的“金色少女”、法国馆的7幅国宝级名画,它们都与美人鱼一起,从中国参观者的目光中,掂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图为世博会使用环保照明最多的阳光谷。本报记者童怀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