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我来了五六次,除了一次是作为嘉宾去看了中国馆之外,其他都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和大家一起看世博会。世博会应该说
浦东和浦西这两个展场,就像一个蝴蝶,或者一个海鸥,在展翅飞翔。而浦东和浦西通过一个水道,通过一个轮渡,把他们连接起来。这里面我觉得多少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东西两个场馆好像是东热西冷。造成这样的原因我觉得是最初规划的时候,本来有一个桥梁,把东展区和西展区联合起来,但是后来没有造。如果做一个旋转的桥,两岸做一个桥墩,可以旋转的,就好多了。对结构工程师来说,这不是很难的问题。
世博会主要有永久的展馆和临时展馆这两部分,大家知道,永久展馆包括一轴四馆,一个世博轴和四个场馆。一轴四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中国馆。中国馆被称为东方之冠,还有说是中国粮仓。我感觉比喻成粮仓更好,预示着能满足人民的吃饭需求。这个建筑设计得很好,尤其是它的造型,很有特色,体现了中国的元素。但我觉得中国馆也多少有一点美中不足,因为从展览的功能来说,它是稍微差了一点。比如自动扶梯,大量的人群是要乘电梯到最顶上去,看完这个展览以后乘自动扶梯下来,从展览的角度来说这个是不太合适的。展览中大量的人群,最好是在地面上走动,最好是在过道上走动,而不是通过自动电梯和自动扶梯运输人流。
当然,世博园场馆成功之处还是让人印象更深。比如世博文化中心,像一个飞碟一样。这中间有一个4米左右的大平台,站到这个平台上,浦东浦西展场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主题馆不仅里面展示的大量的东西都是高科技,馆的本身也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这个馆东西两侧,都是垂直的,很节能环保,又是遮阳,又是隔热。它的屋顶上有大面积的光伏发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关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提示我们思考,能不能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使城市更美,生活更好。对我而言,就是要用更好的设计使城市更美、让生活更好。从我的专业而言,我希望在上海做这样一个太阳能塔,塔的高度1000米。在塔的下面,是一个蔬菜大棚,蔬菜大棚的直径有5公里。这个蔬菜大棚下面种很多蔬菜,各种作物。从温带到亚热带再到热带的作物都有。这个想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塔叫做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塔,用热气流发电是德国人发明的,并且在西班牙做过实验,在西班牙他们做了194米高的塔,可以发电,发5000个千瓦。为什么可以发电呢?其实我们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可能会有所体会。生煤球炉子的时候,先把柴火点着,炉子上装一个风帽,热气流就出来了。这个热气流是有动力的,然后带动涡轮。现在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搞一个综合利用的东西,不光是发电,能不能利用这个蔬菜大棚,里面搞一个现代化的大农业,来种各种各样的蔬菜,从温带到热带,这个蔬菜大棚有5公里直径,冷空气是从边上进来,从中间出去。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我有发言权的领域是我有能力把1000米的塔做出来,而且做得合理、节约。这是一个综合塔,有发电功能,有现代化大农业功能,还有旅游观光功能和宾馆功能。另外它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标志性功能。在哪个地方建成了这座塔,那大家都会到那个地方参观,这是一个多赢的设计和选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我一开始不太理解,后来我觉得我更理解了。这里面其实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包括不同专业人士在各自领域内的创造,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城市更美、生活更好。为此,我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所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有所奉献。从我的专业来说,我们做的建筑,应当努力追求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和人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为人创造更多舒适,使得生活更加美好。比如这次世博园建设过程中,浦西很多老建筑的改造,改造得很好。改造优化之后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人和自然结合起来了,和谐起来了。人怎么样适应自然?这些都体现了人民的智慧,是在和自然共处的过程中思考总结出来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多想一点,怎么样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得自己能够和自然更加和谐。创新、优化、和谐,就是其中的几个关键字。
作为一名土木结构工作者,我对世博会的感慨是:更好的设计,使城市更美,让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