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引人 用人 留人

2010-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孙波 杨延生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应该说,青岛理工大学通过多年的实践,所推行的人才战略这个“一号工程”是成功的。可该校校长仪垂杰博士不这么认为。他说:说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这个“一号工程”,不如说是得益于这所大学努力营建起来的“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人尽其才”的理工文化!

是的,早在青岛理工大学正式启

动“一号工程”的时候,该校领导班子就提出了在人才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人才成长和使用的规律,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在善用人才、善待人才上花大气力,确保高层次人才既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打造独特的理工文化。

为打造这个人才“理工文化”,他们正确把握“小鸟”与“稀泥”的辩证关系,学校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亲自解决好引进人才在生活中诸如厨房不便等细节问题,“把困难留给自己,一切为高层次人才让路,一切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成为了全校教职工的共识。该校2005年引进了一位博士后,一年后他“跑了”,被聘到沿海另一所国内知名大学,可在2008年这位博士后又主动要求返回青岛理工大学。他感慨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2009年这位博士后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以发展的事业凝聚人心,积极搭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让高层次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这也是青岛理工大学打造人才“理工文化”的举措之一。2006年该校提出,依托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特色学科,充分挖掘校董校友单位资源,精心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冶金装备工程”和“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创意产业园”两大平台。学校积极争取、创造与高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岗位,2006年、2008年、2010年先后获批结构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能源与环境装备等5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组建了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2010年9月,全校师生员工倾心关注的,以大学园、信息园、科技园、人文园和生态园为建设目标的黄岛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为高层次人才来到学校干事创业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坚持“外求”与“内生”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促成人才辈出的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这也是青岛理工大学打造人才“理工文化”的重要举措,为此,他们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国门,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培训,成功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百余次,在校内组织举办“专家讲座”、“博士论坛”等系列学术报告会,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开阔学术视野。学校先后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新锐、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造就了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崭露头角,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得到锻炼。

人才高地产生的聚核效应,有力地推动着该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该校先后获批博士授权单位和博士授权学科、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沿海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示范中心和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筑起了“本专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学科建设体系。2001年以来,五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的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水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数量逐年增加。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承担了海底隧道结构抗渗、防腐蚀、高耐久混凝土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在冶金节能装备和冶金环保等领域形成了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优势,攻克了具有重大经济和环保效益的高炉渣机械粒化等关键技术。目前,该校紧紧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战略和构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思路,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在“蓝色产业体系”框架下,努力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汇聚人才学术队伍,着力在海洋防腐基础结构材料、水生态及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碳生产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形成学科特色和研发优势。

“人才是资源。高校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间的竞争。”仪垂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