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的这些学生是她在两年前收的,那时她刚刚接到吉林财经大学(当时的长春税务学院)录取通知书。家住吉林省伊通县河源镇大湾村的她还沉浸在新生活的向往中,一个邻家孩子找上门来:“姐姐,你能教教我英语吗
不能让村里的孩子受同样的罪。张爽答应了,一个是教,两个也是教,不如干脆多找些学生。在家人支持下,张爽很快把英语班开在了自家小屋里。饭桌一支、小黑板一立,三两个邻居家孩子坐炕上,跟她叽里呱啦地念起了英文字母。
张爽义务教英语,分文不收。邻居们竖起了大拇指。渐渐的,更多乡邻慕名找上门来。数一数,已有二十几个学生了。家里小小的堂屋实在坐不下,张爽只好找村上小学校长商量,借出一间教室。
英语班开班,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都有。把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间教室里,既要共同学习又不能互相干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星期下来,张爽揣摩出了解决的“门道”,除了发声拼读一起练,书写练习课可以分开上。每当孩子们写完一个单词,她就要仔细检查一遍,在她看来,“这样会及时纠正书写错误,多给他们打几个100分,孩子们学起来就更有劲儿。”
到了自己开学报到的日子,张爽微笑着和学生们约定,以后的每个周末、“五一”、“十一”、寒假、暑假,大家都要回到英语班学习。
走进了大学校园的张爽因为心怀承诺,她要求自己必须比其他人更用功、刻苦,“因为只有积淀更多知识,才能教给家乡的孩子们更多知识。”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大一她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并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被评为学习标兵,还获得了全系大二学年唯一一个省政府奖学金4000元奖励。
可获得了奖学金的张爽却在大二开学时申请了助学贷款。辅导员丛彪一再追问,张爽义务支教的事情才被学校和同学知道。她每月要花去200元车费往返家乡教课,这相当于她半个月的生活费。张爽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交了第一年的学费后就再也没有钱了。
张爽每个周末从长春赶回大湾村,要倒三趟车,单程下来最少两个小时,而且村里的交通极不便利。为了不迟到,她把英语班授课时间调整为周六一整天,自己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返校。
2009年冬天,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几乎把山路全封住了,气温骤降。张爽每走一步都要先把脚伸进一尺多厚的积雪里,然后再艰难地拔出来。两公里多的山路跌跌撞撞地走下来,鞋袜早已冻在了一起。即便如此,张爽也没有误过一次课。她的学生杨国泰至今还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六,雨特别大,只有3个学生去上课。“天气这么不好,大家都以为老师不会来了,谁知她还是准时到了。她说,就算只有一个学生也会来上课的。”
村邻李丽的儿子跟着张爽学了一学期英语,英语成绩明显提高,她感激地说:“张爽家那么困难,她还每个周末自己搭钱免费给孩子上课。也真多亏了她,村上十几个原打算辍学的孩子又重返课堂。”
今年1月,2009“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评选揭晓,默默无闻的张爽作为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在校大学生走上领奖台。她说,200元钱虽然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但也可能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相比之下,后者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