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式民工(节选)

2010-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述恒 我有话说

编者按:这是一部农民工创作的讲述农民工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小凡、小林和张志伟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为主线,讲述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的种种际遇,以及艰难找寻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故事。作者周述恒今年31岁,16岁离开家乡打工至今,

在城市一隅艰难地生存奋斗:摆地摊、蹬三轮、卖烧烤、跑业务……如评论者所说,尽管这部首先在网络上流传的自传式小说在艺术或思想上仍有明显不足,但其真诚与真实也赢得了广泛关注。这里选取的是开头部分章节。

两个孩子一走到家门口便闻到院里飘来的香味,他们晓得晚饭已经快做好了。

四川人最喜欢吃这一口了,家家妇女都能做一手好饭菜。这也就是为什么川菜能够和苏菜、鲁菜、粤菜形成最早的中国四大菜系的原因。民以食为天嘛,谁更好研究吃这一口,谁的菜就能做得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凡和小林一进家门就奔向厨房,帮着爸爸洗碗端菜。少顷,让人垂涎欲滴的饭菜便摆满了一桌子。

中年男子招呼着:“大家都过来坐下,开饭了。”

众人围上桌子。鲜儿说:“三叔,你都忙了大半天了,也过来吃。”

“哪有哪有,大家吃菜,吃菜。”三叔笑着,“你过不了几天,又要去福建,三叔我可就难得再看到你喽!”

“我说鲜儿,福建那边打工,情况怎么样?好找工作吗?”中年男子爽朗地笑着问,“活苦不苦啊?”

“三叔,你也想出去打工呀?”鲜儿诙谐地调侃着。鲜儿是小凡和小林的堂姐,她有着一头乌亮的黑发,皮肤很白净,瓜子儿脸,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很直爽。按照四川话来讲,鲜儿是“看上去挺精灵的一个姑娘”。

“没呢,自你小凡兄弟他娘走了,我一个人也得要把这个家撑住啊,哪里能脱得了身?再说我这把年纪了,你可别取笑三叔了,我是说,如果那边好找工作的话,你又熟悉那边,反正小凡也不念书了,我想让他跟你一起出去长长见识!”

“外面的活再苦呢,倒也是比家里的农活好些。只是,小凡弟还小,没身份证,现在外面找工作都得要身份证的呀。”

“是这样。他年龄还小,办不到身份证呢。”三叔一时没了辙,皱起了眉头。农民出门在外打工,如果没有身份证是会被遣送回来的。

“爹,不是听说可以借一个年龄差不多的人的身份证就可以了吗?”桌旁边小凡机智地反应着,“二叔都给小林借了哦!”

“对呀,借一个是可以的,外面查得并不是很严的。”鲜儿笑着端起一杯啤酒,“咱们的凡弟还是这样鬼机灵。来,小凡,陪姐喝一杯。”

鲜儿一仰脖子一杯啤酒就喝了下去。

“好好好,咱吃完饭就去给你借好了!你表哥那身份证他一时半会儿也不会用上的。”三叔眉头舒展开来,“只是你跟姐姐到福建去了,一定要好好听姐姐的话,不能像在咱家里一样,由着你的性子走!”

“爹,你就放心吧,我都17岁了,我是男子汉了!”小凡心里一阵窃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遂了心愿。他向鲜儿举起杯:“姐,那以后在外面可要靠你多照顾我了。”

“要得!”鲜儿说话做事很是痛快,“要得”这两个字她总是挂在嘴边,而且说到做到。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在马路边,一家子人都在给姐弟三人送行。

马路边,一辆中巴车停下。

“爹,你身体不好,要多保重身体啊!大叔,二叔,大婶,二婶,我们走啦。”车启动了,小凡把手与头伸出车窗外,拼命地挥着手,“爹,我走了,我一定不会给你丢脸的!”

中巴车卷着飞扬的尘土,渐渐消失在群山环绕的盘山小路上。三叔与同行的叔婶,目送车子消失不见,还久久地伫立不动。他们送出的不仅是孩子,也是送出一种希望。这种希望,承载着他们想改变贫困生活、改变自己后代命运的重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