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黑色宝石到绿色明珠

2010-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润 我有话说

“啊,克拉玛依,我多么地喜爱你!你那油井像森林,红旗像鲜花,歌声像海洋......”

1956年中国发现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喜讯令举国振奋,音乐家吕远那首《克拉玛依之歌》随即传遍大江南北。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沙漠“黑色宝石”之城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

克拉玛依

,昔日的亘古荒原,冰封瀚海阑干,烈炎夏日灼人,“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1955年7月6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八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开到这里扎营开钻。10月29日,第一口油井喷出油流。

50多年斗转星移,在与酷暑、严寒、风沙、干旱的抗争中,一批又一批矢志不渝的钢铁战士,铸就了“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

1981年原油产量开始连续28年的稳定增长,2002年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2008年全面建成我国第一个数字化油田。目前,克拉玛依原油年产量超过12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超过36亿立方米,炼化规模已达到2000万吨,成为西部最大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

大漠深处,浩瀚戈壁,一望无际的百里油区,气势恢弘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高耸入云的井架,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石油石化工业生产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石油工业旅游画卷。2004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克拉玛依市委书记徐卫喜告诉记者,建市之初,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条件异常艰辛,源于极度缺水。经多年努力,2000年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城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灵性。如今,城南20万亩生态农业开发区和10万亩造林基地、城北长8公里宽数百米的防风林带共同构成了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和天然氧吧;放眼城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水系交错,疑似江南水乡;城市空气质量Ⅰ、Ⅱ级天数占全年的10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7%,绿化覆盖率达到42.8%。

而对于游客来说,克拉玛依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神秘壮观的世界魔鬼城,底蕴浓厚的石油文化,气势恢弘的石油石化生产作业区,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秀美迷人的白杨河大峡谷和艾里克湖自然风光。

徐卫喜说:“旅游业已成为克拉玛依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用好旅游文化资源,使大家一听到石油,就想起克拉玛依,一提到克拉玛依,就想到石油石化,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建设世界石油城。”

专家观点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小安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

克拉玛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现在正处于辉煌时期。它有7700平方公里、41万人口,GDP已达到660亿元、财政收入41亿元,如果按照人均指标,在全国可以位列前三。现在,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主动提出发展模式的转型,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全国现在有200多个资源型城市,其中44个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以资源形成产品,以产品构造产业,以产业聚集城市。而现代模式是依靠金融、信息、科技、人才、市场,形成要素聚集和创造聚集。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经营城市一靠经营资源,是掠夺性的;二靠经营土地,是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收入。这些方式已经走不下去。像克拉玛依这样在有转型能力的时候,及时转变发展方式,经营文化,经营环境,是发挥优势,必将开拓一个新局面。

从城市营销角度看,要有新克拉玛依之歌,唱出新貌,展示新意;要有新品牌,比如戈壁水城、旅游明珠。但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生活,即高能源城市,低能耗生活;大戈壁地区,大绿洲建设;大荒漠自然,大文化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更是旅游的灵魂,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克拉玛依5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是一部披肝沥胆、众志成城的创业史,是一部迎难而上、激人奋进的发展史。像这一类老石油基地、工业其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克拉玛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也是支撑克拉玛依建设的精神脊梁。在旅游中,体验这种精神,感受这种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精神境界,是最为重要和宝贵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