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国的学风问题备受批评。人们对于学养不深、浮躁取巧的学术研究习气深表遗憾,对于抄袭剽窃、夺人所有的学术“偷盗”行为更是深恶痛绝。而学风不古的背后,是学术评
价体系的扭曲变形――重“量”轻“质”、重“表”轻“里”的学术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学风日下的助推器。为此,众多学者指出,只有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控可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切实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播、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方为扭转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也才能促使学者重拾寸积铢累、守道不渝的学术研究传统。鉴于学术评价体系对于学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学术版从今天开始开设“学术评价与学风建设”专栏,欢迎各位学者参与对这一重大话题的探讨,以期对推进学风建设作出贡献。
自有近现代学术研究以来,学术评价便一直存在。要不要学术评价似乎是个“公理”性的问题,无须再证明。但是,由于当下许多“学术评价”并没有达到促进学术繁荣发展的评价目的,甚至相反出现阻碍学术发展的异化现象,因此不少学界朋友对是否需要学术评价产生了怀疑:或认为不需要有组织的学术评价,仅需要个人间的学术批评;或主张需要学术评价,但取消学术“评比”;或认为在目前并不完善的学术条件和环境下,不可能有客观、科学的评价,不如一律取消评价,至少暂停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学术评价是否必要和可能仍然是需要继续讨论或明确说清理由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学术评价必要性的认识,我归纳出以下四点。
第一,学术评价是体现学术研究求真、创新本质的需要。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求真与创新,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是普遍的科学精神。学术评价是以研究活动的成果及其主体等为对象,以逻辑分析及部分事实判断作为基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质上学术评价也是一种以揭示客观世界的真、善、美价值,观念地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较之认知更接近于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也是发现、揭示新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学术评价也是以探求真理为唯一目的,运用创新的理念,通过个人自发的和有组织的价值判断、预测、选择和引导等方法来重新审视、检验、识别、修正既有的科学成果等,从而达到逼近绝对真理的目的。因此,从求真和创新的角度看,只要有学术研究,就会有交流和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研究大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学术评价是提高学术研究质量的需要。
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艰苦的探索认识活动,其过程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每个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不一,勤奋程度不同,研究条件有别,其研究成果接近真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肯定有价值的部分或价值大小,指出不合理或完全错误之处,以便于修正和不断完善,就必须对研究成果等客体进行评价。评价者的学术水平越高,科学精神越强,人品越好,评价的意见就越中肯,则越有助于研究质量的提高。
第三,学术评价是促进知识增量的需要。
学术研究是人类生产知识的事业,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谓知识增量是指通过学术研究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知识内涵,或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或拓展了原有学术领域的外延,或推翻了原有知识理论。它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进化。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有知识增量,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如果没有健康合理的、包括学术批评在内的评价,那么就不能使知识凸显、明确起来,知识增量不明,大量重复平庸,甚至伪劣之作就会混迹其间,从而严重影响知识大厦的建设,使学术不成其为学术。
第四,学术评价是激励、合理配置研究资源的需要。
任何人都需要激励,研究者是人,尤其是从事如此艰苦事业的人,自然更需要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如果说早期的学术评价仅是学者之间的一种常态的交流形式,是同行针对研究成果如论文本身的情况判断研究的得失及其价值大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术交流,改进和完善研究成果,几乎不与研究者的物质利益挂钩的话,那么二战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情况已大为改变:学术评价已与被评价者的利益,即名利、地位、资金、物质待遇有了密切的联系。随着学术研究重要性的不断增强,各种机构为研究者提供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投资者为了了解这些大量的经费投资是否明智,就需要评价被资助研究的质量,以便为是否继续资助提供决策依据。
那么,当下是否已具有进行相对合理学术评价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一,评价论、价值论等为相对合理的学术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与学术评价有关的理论和学科知识,诸如评价论、价值论、数据库知识、认识论、系统论、分层理论、全信息全知识理论及认知科学、心理学、统计学、文献与科学计量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论、评价论的成果以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政、经、法、图书情报学的新成果都为构建评价体系提供了间接或直接的帮助。国外直接有关评价理论、方法、模式和应用,引文与研究评价等的专著不下数百种,笔者手头就收集了数十种,国内近十年也出版了一些专论评价的专著。国内外有关学术评价的论文更多。所有这些论著都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二,中外学术评价的经验教训为相对合理的学术评价提供了实践基础。
近几百年来,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学术评价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典型案例极多,但也有不少教训,例如,近年来有关引文数据能否取代同行专家评议、“终身教授”是否要进一步考核评价的争论等都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从国内看,现代学术研究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在学术评价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诸如陈寅恪被破格入选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马寅初人口论、中国信息化模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争论与确定等实例,都值得系统、深入的分析、概括和总结,以便参考。
其三,学术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为相对合理的学术评价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期笔者及其研究团队根据多年来的知识积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定性与定量、同行评价与实践评价等“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根据全信息理论,提出了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组合,试图更好地说明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学术共同体评价与实践、时间或历史的最终评价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国内外评价的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大要素组成的评价体系。据同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是可以成立的,不仅有利于明确评价的大方向和路径,而且有利于评价方案的具体实施。
其四,学术共同体自主性、自律性的不断增强为相对合理学术评价提供了基本动力。
学术共同体是指有着共同学术目标、有着专门学术训练、以学术研究为志业、大体自治的学者组成的群体。它比一般“同行”的概念更严格、更有意义。选择适当的专业精、科学精神强、人品好、自律强的评价者是评价能否合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知识分子受经济市场化、政治行政化等影响过大,尽管不乏一些真正的学者,但从总体看,其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不够。但近30年来,尽管仍不如意处还不少,但整体来看,其自主和自律性已大为增强,这可从他们对学术失范、不端和腐败现象的猛烈批判和要求重建评价体系的积极言行上得到证明。
其五,学术标准、评价程序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相对合理学术评价提供了重要保障。
包括学术标准的制定、评价专家遴选、监督、申诉、公示、反馈、评价结果共享等制度是达到评价体系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程序正义和规则必须先行等理念已基本形成共识。近来,有责任心的评价部门等也正在围绕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程序,分清科研管理部门、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评价专家合理的权力界限,从制度上保证同行评价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从而使评价委托方和评价方的各自功能清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优势互补,以促进合理评价。
此外,引文、文摘、全文等学术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相对合理学术评价提供了参考、校正和支撑。
综上所述,学术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条件下达到相对合理评价也是可能的。当然,要将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