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国生:爱的教育

2010-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邓加荣 我有话说

渤海大学校园一角

一条路,

二十年

本文说的每一件事,都是让人感动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我敢向你保证

,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渲染与浮夸。

我一生都读着一本书,而且每一次读都受到感动,那就是夏?尊先生翻译的《爱的教育》(也有译作《心灵学校》的),我读小学的时候,便看到了它,后来一直在读。有幸的是,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又看到了一本活的《爱的教育》,同样,让我产生感动。那就是,王国生的爱的教育,王国生的心灵学校。

王国生是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的院长。他让我感动的,首先是那一条走了整整二十年的充满着爱心的路。

每当晨光熹微之时,人们就会见到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他总是早早地从家里走出来,趁着渐露的晨曦,冒着破晓的寒气,向离家十里的校区走去。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从不停歇。因为,他曾一片爱心地告诉莘莘学子们:“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就像当年韩愈老先生对于立在书馆门下那些太学生们言之谆谆地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一样。王院长这样告诫学子,他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每天都要提前几分钟,走进6点40分开始的早自习教室。

在他的带动下,百余个班级的班主任,也都按时地走进自习室,全程地为学生们陪读。从早到晚,三更灯火五更鸡。悠悠师生情,拳拳母子心,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他们不是坐在规则严肃的教室里,而是坐在母亲温暖的激励目光下。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年如一日。一个大学里的院长,有谁能够从春到秋,从冬到夏,从无间歇地走在那条撒满星光的路上。还得稍作一点补充,我前边说的“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不够准确,应当说是两个身影,他的妻子自始自终无私奉献地陪伴着他走,也是一走就是二十年。这也是,支持他二十年来从不停歇的一股精神力量。百年夫妻重晚晴。人世间,没有充满着大爱办不了的事。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有这样无言的身教,培训学院的校园里能不桃李芬芳、灼灼其华吗?

另一叫人感动的是,学院里校园招聘会的盛况。先要指出一点的是,这个学院是个全日制自考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大学一本、二本落选的学生,用王院长的话说,都是“低处起飞”的燕子,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就业到处都很紧张之际,就连一本、二本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在愁眉不展,这里却能够全部就业,而且不仅是全部就业,还保证再就业、长就业。王院长在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常常是无限关爱地对他们说:“你们一旦被单位解聘,千万不要对父母说,以免他们伤心,立刻回到学校来,学校帮助你再就业。要记住,我们实行的是全程教育,大循环教育,学院永远不会放弃你!”

多么令人景羡的风光这边独好呀!每年四、五月份,大学生们四处投档、百叩就业之门都无回声之际,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就拿今年这次招聘会来说吧,四十几家一次就聘走800多人,还有460人早在实习时就被用人单位看中,而于事先录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放飞自己的理想,实现入学时的梦。许多从农村、从山沟里出来的孩子,原本只抱着能在城镇里找份工作落上户口就满足了,如今已经走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有许多人就业于德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里。

每次,这些学生成批结队地离校走上工作岗位时,不管工作有多忙,王国生都要亲自送到机场或车站。即使是在学生们已经手把着车门,他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就跟父母送走儿女时那样。看那既是欢声,又是泪水,既是兴奋,又是依恋的动人场面,应当说,只有在王国生的爱的教育学院里才有,而在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得到的。

有人说,在金融危机的当今,培训学院如此火爆的就业,是个奇迹。

以百姓之心

为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所有的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还只能用标题那句话:源于王国生的爱的教育。

王国生性喜国学,他常挖掘国学中的一些基本精神来指导办学。其中,最突出的是老子《道德经》。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他经常地思念着,高考失利的学生,有许多是农村和山区里家境贫困的孩子,在城市里,则大多是娇惯成性的独生子女,特别是单亲家庭。这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尤为迫切,都期望孩子能够通过高等教育获得就业机会,以改变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王国生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本着老子那个“以百姓之心为心”,早在1988年就创办起全国第一家低收费的全日制自考高等教育学院。这无疑给多少烦忧的家庭带去了福音,让许多不能升学的孩子走进了大学之门。

2006年的一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当1800多名新生及其家长汇成一股巨大人流涌进校门之时,有从盖州来的父女两人,特别引人注目。父亲跛脚扛着一个编织袋(别人都是提拉着皮箱和旅行袋),女儿背着破旧的军用包,两人穿的都是褪了颜色的衣服。有人见此,立刻将他们引到院长室来。攀谈中得知,父亲姜德田拉煤时受伤,腿脚落下残疾,女儿姜艳苓还有弟弟妹妹在上小学,母亲患病不能干活,需要有人照顾。全家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大女儿身上。但要圆她的大学之梦,却是困难如山。父亲东借西凑勉强凑上一点钱,但也只是杯水车薪。王国生听了没说二话,当下里就与戴朝忠书记各拿出2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学校里许多教工都纷纷解囊相助,让姜艳苓得以温暖地睡在别人捐赠的新被褥中,坐在与别的同学一样的餐桌上,安心地完成了学业。

需要指出的是,走进培训学院的学生,有许多人不单是物质上的贫困,更多的人还有着精神上的贫困。高考的落选,或多或少都使他们精神上产生挫伤、迷惘与气馁,甚至是自暴自弃,而长期的有六个家长围着转的独生子女生活,也养成了他们的娇骄、任性、放纵和不肯吃苦、没有责任感的孤傲性格。让这些学生能在基础知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同本科大学生一样,在同等的四年时间内通过各门国家考试,那困难是任何人都可以想象的。

怎么解决这如山高耸、如海难涉的困难呢?

王国生以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向学生们提出了“低处起飞,高处着陆”的召唤。他循循善诱地对他们说,原来的分数低、基础差,这是可以补上的。靠什么补?王国生提出了四个字,他称之为“四宝”,那就是“勤、俭、恕、让”四个字。他告诉学生,古人早就说过:“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孔子施教时,三千弟子中曾参是愚钝的一个。但是他依靠勤奋,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最后,传承孔子学说的,还是这个曾参。

王国生这样反复地开导学生。但是,他很快发现,这是个误区。因为,已经形成了娇、骄二气的独生子女,是很难坐得住、沉下心、勤奋起来的,他的全程爱的教育,必须站在一个特殊的起点上,或者说,站在一个更高的制高点上,要育才先育德,必须用德育开导,用“解独”、“戒独”的方法,将这些独生子女从以自我为半径的圆弧里领出来,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核心价值观。要成人,先学会做人;要成材,必先成人。

德育开导,

“孝”字起航

一种惯性的东西要破除,是很不容易的。将这些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引领出来,殊非易事。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呀!可是,充满爱心的王国生却认为:难移,并不等于不能移。有再大的困难,也要移过来,也要帮助这些学生“解独”、“戒独”,要他们走进集体,走进团队。为此,王国生又提出“鸟入群,木入林”的号召,告诉大家只有林中之木,才能成材;只有入群的雁,才能远涉重洋。

在这种引领与破戒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他们又经历过许多挫折,做过许多尝试。因为,一般地讲集体主义思想,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核心价值观念,对于早已封闭很严的心灵,是很难打动的,也是很难让他们接受的。王国生经过几番用心地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孝字启航”的德育途径。

他长期地琢磨,为什么孔子教学要以《孝经》开始,因为孔子说过,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那是因为,父母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第一位先生,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最初的、最原发的与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世间的一切交换,都是等价的,唯有父母对于子女是无代价的,是无私的付出。因此,感恩父母应当是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是一个人由孤独向群体的第一眼回眸微笑。于是,他的德育,便从《孝经》开始,以“孝”字启航。他用身边的例子,用学生们的亲身感受,讲父母的生育之恩,抚育之德,讲他们望子成材的海一般深情和最无私的奉献。以亲情唤醒他们的良知,召回最本性的道德观念。每当新生入学,他给学生开的第一门课就是孝的教育。

这一个“孝”字,果然是德育的最佳切入点。因为孝,不仅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国人心中有着深厚的基础;而且,它是以情感人的,是用情感而不是理论来教化的,因此,正如王国生所说,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它能够打开封闭很严的自我圆圈,从感恩父母的基点上逐步拓宽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王国生把他的爱的教育逐步地引深、提高和升华,由爱父母而至爱师长、爱母校、爱祖国。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也可以说,这便是王国生整个爱的教育体系的四部曲、四个阶段、四个境界。他把这称之为“四爱教育”。

王国生深深领悟孔子说的那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为什么今天世界上雨后春笋般地兴起那么多孔子学院?可见,孔子以“孝”字为起步的教育体系,是有其十分合理内核的。你仔细分析一下那个“教”字,不就是一边是个孝字,一边是个反文嘛。合起来看,所谓教育,不也就是“孝的文化”吗?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推演说:王国生的爱的教育,也就是孝的文化,或者准确一点地说,是“孝”字启航的教育。

老师,

第二任父母

以“孝”字启航的德育,已使学生步入到木入林、鸟入群,他接着便向他们提出了“四宝”的要求。他告诉学生们,求学就是为了就业,只有就业,才能报恩父母,报效祖国。而要就业,就要懂得“没有过硬的才能难就业,没有过硬的人品难以长就业”的道理。而要培养出这两个“过硬”来,就得在“勤、俭、恕、让”这四个字上狠下功夫。

勤,是和谐奋进的基础。王国生经常用马克思的话来勉励学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把这句话分解开来,说:“达到光辉的顶点,是目标;不畏劳苦攀登,是勤,是手段”。大家要知道,靠天、靠地,靠爹、靠娘,都不行,只有靠那个“勤”字,才能达到目标,具体地来说,就是达到就业的目标。根据你们基础差、起点低的情况,就要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收效,才能实现“高处着陆”的愿望。

除了勤,也要修养俭、恕、让的美德。俭,不仅意味着节约钱财,为供养自己读书的父母减轻负担;而且,它含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意识,因为我们吃穿用的东西,无一不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首先要从尊重他人劳动起始。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那些自以为不需要他人的人,会变得不通情理的”。恕,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事都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如此才能增进团结,构建和谐集体。让,也是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品德。要知道,只有在包容别人的同时,才能被包容;在勿施于人之中,才不被人施。

王国生是这样对学生嘱托的,同时,也对老师们做同样的嘱托,他告诉他们:“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

爱子心切的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里来,老师便接过父母的期望与职责,便要以严父慈母之心为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为他们今日的无畏攀登援之以手,作照明其坎坷之路的红蜡烛。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在其他院校里很难找到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特别是那百十余名班主任。他们从学生进到校门那天起,就一年到头起五更爬半夜地为学生们陪读,一陪就是四年,直到将他们送到就业岗位。学生们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他们也是同样地守着这个灯火和鸡鸣。这里是教考分离的,老师将学生送到国考考场里时,心里焦急就如同守在高考考场外面的焦急父母一样。为了让学生绝大多数都能通过国考,生怕有不少的人没有通过,使人心涣散,他们在教授的四小时授课后,要帮助学生做十几小时的复习。吴若冰老师已经是年近花甲的女教师了,本是学中文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都能通过各门功课,她偌大年龄还跟班学习那三十几门课程,什么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她都付得出辛苦。硬是领着学生通过了这三十几门国考。

一天,她的儿子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因摔伤住进了医院,当天就要动手术,让她马上去到医院。当时,她正帮助学生准备国考,而又是一门很难的功课,因此她只在傍晚时赶到家住郊区的医院,伴着丈夫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早就返回了学校,继续陪着学生们复习功课。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念老师的,在教师节晚上,学生们为她精心安排了一个烛光晚会。她照例地在晚自习时间走进教室,可是教室里却不见灯火,寂然无声,当她一推开门,学生们立即将讲台上按“心”字形摆放好了的蜡烛一齐点燃,黑板上写着许多感谢老师的话。当同学们齐声唱起《烛光里的妈妈》,整个教室里,是一片泪光。

还有一个名叫肖平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没受过表扬。高考失利后,父母抱着仅有的一点希望将他送到培训学院。入学之初,他仍如一往的任性,每天是泡网吧,混日子。班主任马武每次查寝不见他时,立即就到附近几个网吧里去找,然后苦口婆心地劝。马老师是百折不挠而折挠不悔,是不厌其烦而甘咽其烦,完全以一片赤子之心来教诲他,直到肖平回心转意,安下心来发愤读书为止,使他按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所以,这百余名班主任都有这样一个甘苦与共的体会,他们在总结带班四年的经验时,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如邓妤老师所说:“学生对他们是,第一年认识,第二年厌烦,第三年理解,第四年是感谢。”都有那么一个阶段;学生对他们的不厌其烦的劝说感到厌烦、烦躁。但是,这些善于与学生们沟通的老师,都能试探着用各种方法,打开学生们生了锈的心灵之锁,使他们由烦躁中醒悟过来,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理解,由理解而能够遵循,由遵循而走向成熟。

在每年年终总结时,那些班主任老师都有哭的,有情不自禁而哽咽的,真可以说是一腔热血,两把眼泪。

他们的泪水中,含有着太多太多的爱!

办学,

为了让学生就业

十分闭塞的我,至今还没有听到哪个高校有提出这样口号的。当然,现在高校毕业生不再施行统一分配,高校已没有必要再为自己加重这么一个砝码。

前几天,王国生在去火车站送走一大批学生就业回来后不久,便收到了三件礼品:一是全体学生身穿学士服的合影,一是绣有“感恩母校,铺就前程”的锦旗,还有一封十分感人的信。信中说:“王院长,是您的‘道德为灵魂,才能为根本,就业为保障’的办学思想,既圆了我们的大学梦,又为我们铺就了走上光荣就业的锦绣前程。今天,当我们即将在这航道上启程高飞时,怎能不感恩我们的母校,感恩老师,感恩你这位缔造了这样一所好的学院的老院长!”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理念,不同一般地要把学生就业作为办学的保障?就是因为他胸揣一颗“以百姓之心为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生之所急”的心,就是为着让那些“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人都把心放下。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标定:“办大学就是为了保障学生就业”。

他通过细心的观察,早就发现在当今的高教中一直存在着“四脱节”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凭与水平脱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毕业与就业脱节。再加上有不少学校,不顾实际力量如何,盲目扩招,由于扩招而损害了质量,于是便掺假、放水,四年寒窗只给学生一纸文凭了事,然后推到社会上去,能不能找到工作,那就是你学生和家长们自己的事了。

王国生认为,造成这种“四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看清职场就业的现状。他分析说,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一个金字塔形,做科研与理论工作的,只是个塔尖,数量很少,而大多数是做实际工作的,是塔的腰身。为了改变那种“四脱节”为“四结合”,就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实用型的人才。王国生苦心孤诣,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大胆创新地探索出两条腿走路办学的路子: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开办职业教育,实行双轨制和双证制,让学生在拿到毕业文凭的同时,又能拿到职业资格证,逐步地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与对接。

近几年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职场面貌日新月异,昨天还是热门的行业和工种,今天就变得冷冷清清;昨天人们还刚听到,甚至连听都没听到的行业,今天却是遍地开花。如果学校里的专业设置不紧紧地盯住市场,研究市场,预测市场,毕业生所学专业就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找不到用人单位。

王国生是经济学教授,熟读《资本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都具有私人性与社会性,私人劳动只有经过市场实现惊人的一跃,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培训学院创立不久,他就独具慧眼地成立了就业办公室。就业办人员深入到市场,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了解和预测产业更新换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与趋势,将信息反馈学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还与用人单位联手,实行量体裁衣的定向培养。

2004年,他们听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业。这是一门高精尖的新技术,许多人对这门技术还很陌生,学院当机立断,排除教员、教材、实习场地都很缺乏的各种困难,毫不犹豫地办起了数控技术专业。王国生东奔西走,闪展腾挪,进行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他同当地的军工企业携手共建,利用那里的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优势,雷厉风行、有声有色地办起了数控专业。2005年沈阳举办了全省数控技能大赛,参加的有几十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结果,该校学生吕洪力一举夺魁。2007年第二次全省大赛,该校又夺得了教师组第三名、学生组的第三名与第四名。2009年第三次大赛,学校再创佳绩,再次夺得教师组第一名和学生组的第二名。

近几年,学院又根据市场预测,率先推出一些热门专业,像MaYa、动漫、模具制作、装饰装潢、环境艺术、汽车维修、燃气管网、电子商务、高级文秘等。这些学生也都为各地抢着争聘。

王国生经常见解独到地说,现在各校都在争报就业率,而不知在当今的职业市场双向选择十分频仍的情况下,那一次就业率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有长就业和稳定的就业,才是真正的就业。

王国生在执教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一再地对教工和学生们说:“没有过硬的才能难就业,没有过硬的人品难以长就业。”因为,当今的公司和企业,无不讲究团队意识。人们常说,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这句话说得并不到位,准确一点来说,应当是搭成良好结构的团队人才的竞争。没有形成合力的团队,有再多的人才也是无用的。作为一个高校毕业生,即使你的才能很过硬,但品德不良,团队意识不强,自然很快也会被淘汰,这也是当前职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王国生在学生们一进校门就明确向他们提出:“品德是关系一个人命运与前途的极为重要因素,是开启就业、再就业、就好业、长就业的门户与玄关。”对于被解聘回来的学生,他也是大力地加重人品道德方面的教育。

人心都是肉长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经受过挫折的人,会更敏感地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认真地补课。实践证明,有许多再就业后的学生,会干得更好,更出色。王国生还赠送给再就业学生一首童年时候他母亲教给他的诗:“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亲朋好友拉一把,从今不会出偏差。”

执教十余年的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的译者序言中说:“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但使人读了也觉得有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界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我知道王国生的培训学院,远远没有近于那理想的世界;王国生的爱的教育,远不如夏?尊先生所译的《爱的教育》,但是每次接触到到它,听到在校的和离校的学生们的心声,读到他们那一封封洋溢着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信,也都“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我特别喜欢韦唯唱的《爱的奉献》那首歌中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王国生(右二)与院领导研讨学院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