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近日爆出新闻:数十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富翁承诺捐出一半的财富,以响应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联袂发起的慈善募捐号召。承诺的捐赠者包括美国政界人士、传媒界精英、医药公司老板、影视明星以及富可敌国的大家族继承人。另据美国《福布斯》杂志预测,若美国最富有的400人每人捐出个人财富的50%,就足
在人们的印象中,“趋本逐利”、“巧取豪夺”、“为富不仁”似乎常常与富人或“有钱人”联系在一起。诚然,枕于财富的“富人”,他们拥有豪宅名车,过着豪华的“贵族式”生活。但西方社会很早就有布施和捐赠的习俗,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股较为完善的、成体系的社会软实力。除联合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外,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以国家、公司、财团或个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利用自身积累的财富回馈社会,资助大型文体活动、青少年发展及环保项目、扶贫济困和人道主义的行动,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减轻因武装冲突、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痛苦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贡献。
毋庸置疑,西方国家富人捐款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宗教教义有关,早年的各类行业协会和互助组织,无不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然而,二战以后,人类走出战争阴影,各种社会思潮对西方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人们对财富的观念悄然发生变化,从唯利是图,囤积财富,向自强奋斗,回馈社会方向转变。一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以勤俭为本,投桃报李,仗义疏财;许多青年人尽管职场艰辛,却不当“啃老族”,甘愿白手起家;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充当志愿者,甚至不惜到贫穷的国家和地区服务。
居住在瑞士的坎普拉先生是著名的“宜家”的创始人,他是瑞士排名第一的“富人”,却时常在面包店下班时买降价的面包,他的办公用品全是“宜家”产品,因为作为“宜家”员工可以享受打折的内部价格。瑞士还有许多“富人”的生活都十分简单,他们不购买高级轿车和高档奢侈品,有些人的客厅甚至没有电视机。记者在西欧工作期间注意到,西方年轻人工作后大多单独租房住,开的车也以小排量和二手车为主。记者的一些西方朋友曾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的志愿者到亚、非、拉一些贫穷或战乱地区工作。虽然回国后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毫不后悔,因为他们“为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国外的“富人重税”制度也刺激捐赠。据报道,最近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主张尽快恢复征收遗产税。今年起停征的遗产税将在2011年卷土重来,最高税率将跃升至55%,而且免征额也将从每人350万美元降至每人仅100万美元,受其潜在影响的纳税人是原先的8倍之多。对于一笔500万美元的遗产而言,如果死亡时间在2010年12月31日24时之后1分钟,而不是提前2分钟,就要多缴纳200多万美元的遗产税。美国媒体披露,一些身患重症的美国富豪正考虑今年去荷兰安乐死,达成避税目的。如果富人把大笔遗产向社会捐赠,就可免征其遗产税。
鉴此,美国“富人捐款”的消息,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