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欧关系需要平等和尊重

2010-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龙第 我有话说
7月,中欧高层互访较多,为双方关系注入了新活力,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吴邦国委员长的欧洲之行不仅包括欧盟大国法国,还包括非欧盟成员国塞尔维亚和瑞士,推动了中欧议会交往和地方合作。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双方决定全面推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英国、冰岛等国外长先后访华,杨洁篪外长也正式访问奥地利。

这是一个

全新的时代,中欧关系面临着新机遇,继往开来需要拓宽思路。与此同时,欧盟与中国自身也处在新的发展路口。

当下欧洲的心态似乎可以用“青春期”和“更年期”来形容。“青春期”是指欧盟作为国家联合体出现的时间还不够长,仍在发展与成长之中,是一个新鲜事物。欧洲“进一步、退半步”的一体化进程便是最佳写照。“更年期”是指欧洲作为世界曾经的“领跑者”,在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信心受挫,对有关“欧洲衰落”、“和平衰落”的观点非常敏感,担心丧失原有的吸引力和魅力。从近来欧洲领导人和舆论的观点来看,欧洲人的焦虑感和紧迫感非常强烈。

今天的中国则似乎可以用“初生牛犊”来形容。作为一个迅速上升的新兴发展中大国,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在应对许多问题时都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面临新的形势,为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双方均需要对那些影响双方关系的难题予以充分的冷思考。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欧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差异是阻碍双方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欧洲一直试图站在价值理念和国际道义的制高点,极力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加于中国头上。不过,欧洲的做法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因此,欧洲应该意识到,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交往之后,既然不能强压中国的脖子令中国屈服,不如改变思路,放低身段,学会欣赏中国文化和做派,把在欧洲国家内部施行的基本规范也不打折扣地施行于当代国际关系中,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他国,真正践行“多样中的统一”之价值理念。

今日的中国实力显著增强,但还没有强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不具备“为所欲为”的能力,也没有“为所欲为”的意愿。无论是从古至今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和合思想”,还是老百姓奉行的“中庸之道”,无不表明中国没有欺负他国的意愿和习惯。在此背景下,中国既对中华文明和自身实力充满信心,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时而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受害者”心态,摆脱时时担心“被下套”、“被忽悠”的心态,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出更讲技巧,学会政治与外交“营销”,不仅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如此,在应对现实难题时也如此。中国已经意识到,文化交流是一项“打动人的心灵”的宏伟工程,只有以外国民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国际关系奠定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