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见义勇为遇上“动机论”

2010-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小龙 我有话说
扶起摔倒的路人原本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如今在某些场合却成了重大考验。据媒体报道,前不久江苏省泰州市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摔倒在马路上,30多名围观群众无一上前搀扶。躺了15分钟左右,老人最终被120急救车接走。此事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见义勇为的讨论。

从新闻角度而言,泰州老人的遭遇似乎难以起到轰动效应,因为类

似的事件人们多有耳闻。就在今年1月份,杭州一位85岁的老人不慎跌倒在街头,众多路人驻足旁观,始终不肯伸出援助之手。显然,老人们遭受的冷遇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暴露出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缺失。

古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扶起老人的“小善”面前,众人之所以退避三舍,并不能盲目归咎于人情冷漠。在多起老人摔倒事件中,许多人担心遭遇“碰瓷”,害怕善因结出恶果,最终“见义不为”。实际上,人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每当发生类似事件,“南京彭宇案”便屡被提及。虽然“彭宇案”事发多年,有关真相仍不得而知,但由此引发的“老人摔倒不能扶”的道德危机依然在蔓延。在理应伸出援手之际,人们防范之心多了,利他之心少了;复杂的考虑多了,简单的行动少了。

但是,“彭宇案”终究是个别现象,其负面效应不能被无限放大,毕竟助人为乐、互相关爱才是社会的主旋律。不可否认,“彭宇案”在一些人心中投下的阴影仍挥之不去,善始难善终的担忧羁绊着一些人的行动。然而,老人摔倒无人扶毕竟不是文明社会的常态,一片乌云不能遮住整个天空。为此,我们仍需保持率真秉性,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人,只是在某些场合下要注意技巧,做好自我保护的准备。另外,有关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健全,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力度,避免出现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尴尬情况。

实际上,见义勇为的行为正遭遇“动机论”风潮。在诸如老人摔倒的事件中,待救者的动机被过度揣摩;同时,施救者的动机有时也会遭受质疑。最近,舆论广泛关注广东东莞富豪刘柏权用直升机帮警方拦截歹徒一事。刘柏权本是见义勇为,却被动机论者定性为“炫富”,其在捉贼中可能遭遇的危险则被人置之脑后。见义勇为并非某个群体的专利,不能被人为地贴上身份标签。2007年,陕西西安富商戴俊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勇斗歹徒,最终被刺身亡,赢得社会尊重。从本质上说,刘柏权与戴俊的行为并无不同,只是因为牺牲才使后者免去了质疑的纷扰。

有一位名人说,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面对弱者,我们要果断地伸出援手,不应被动机论掣肘。对于他人的义举,我们要学会感谢,不应以动机妄加评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