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机器之友”鲍光耀

2010-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站在高大的冲压机面前,鲍光耀显得有些单薄。但在这位33岁的年轻人面前,这些庞然大物般的机器却是那么温顺、老实,它们尽力生产,一般不给人“添麻烦”。即使有时得了个“小毛病”,也在鲍光耀的调理下很快“痊愈”,仿佛极通人性似的。

问鲍光耀有什么秘诀,小伙子回答说:“跟它们交朋友呗!”

不过,要跟

这些冷冰冰的“大块头”交朋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欺生”的大机器

鲍光耀是华映光电福州有限公司的机械工程师。2001年,这位从技校毕业的农村小伙来到华映,成了这家台企3000多名打工者中的一员。

一进厂,鲍光耀就在公司工务保养课机械组工作。那时的他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大块头的机器:“在技校基本上只见到过模型。如今碰到真家伙,心里还真有些没根没底。”

但不管怎样,第一次“碰面”就让小鲍对这些真家伙产生了一种亲近感:“看着这些钢铁大块头轰隆隆地响着、有节奏地工作着,还蛮有意思的。”

但这些进口的大型设备却是“桀骜不驯”的,对这位刚进厂的农民工兄弟有些“欺生”,不怎么友好,再怎么细心呵护、精心保养,机器还是时不时“耍脾气”,甚至干脆“闹罢工”。

机器是日本生产的,只好请日本厂家的技术人员来维修。每次维修,厂里要花费十几万元的人民币,耽误半个多月的功夫,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但你如果想自己学维修,那更是没门。日本技术人员每次来修机器,都是关起门来搞,神神秘秘的不让你瞅一眼,甚至连进去端个茶倒个水的机会都没有。知识经济的时代,把自家的技术紧紧地捂在腰包里,那是“保护知识产权”,你不服也没辙。

农民工“抢”了日本专家的饭碗

看着自己眼皮底下的机器设备这样遭折腾,鲍光耀不服输的个性被激发了:“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难道我就不能修?!”不让学,咱自己钻研总可以吧。鲍光耀拿来机器设备说明书,一看还真有点发懵――不是英文就是日文。

于是翻工具书、上网查,硬是把说明书给原原本本地啃下来了。刚好这时一台液压系统冲压机出了故障,厂里正准备请日本专家过来。鲍光耀找到保养课经理,说:“经理,能不能先让我来修。其实液压技术也没什么,我也懂。”

刚好日本专家近期没空,生产又耽误不得,经理同意让主动请缨的鲍光耀试试。

第一次给机器“治病”,鲍光耀又兴奋又紧张。他边修边学,一路摸索。饿了,就在机器边吃点;困了,就靠着机器打个盹。一个星期下来,终于把机器修好了。这一次,满脸满手油污的鲍光耀对冲压机的“脾气性格”也摸清了个八九不离十。

从此,每次冲压机出毛病,厂里首先想到的是农民工鲍光耀。靠着自己的钻研和苦学,鲍光耀每次总能让趴下的机器重新运转起来。慢慢地,冲压机对鲍光耀也变得“温柔”起来,故障少多了。从此,日本维修专家也没再出现在华映福州公司了。

和“变形金刚”交流谈心

“人们常说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机器也是活的。它也有自己的循环系统、脾气性格。多了解它们,多和它们交流,你就会成为它们的朋友。”

像影片《变形金刚》里表现的那样,机器也有机器的“语言”。要想和它们交朋友,就得先懂它们的话。为了学会这门特殊的“外语”,鲍光耀成了公司图书馆的常客,他还自己买了许多机械方面的书籍。

除了钻书本,鲍光耀还有一手,就是现场练“听力”。在车间里,鲍光耀常常一心一意地聆听着机器“说话”。别人觉得那轰鸣声是噪音,鲍光耀却试图从中听懂它们的“心思”。慢慢地,他能听懂一些机器语言了。“我饿了”、“我累了”、“我手指头变得僵硬了”、“我脑袋有些短路了”……这些,都能从机器的语言中辨别出来。每当机器发出这样的信息,鲍光耀总是第一时间给它们解决。在他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平时冷冰冰的机器“听话”多了。

近年来,靠着与机器交朋友的本事,农民工出身的机械工程师鲍光耀为公司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在技术突破方面,把厂里离心机的荧光粉回收率从40%提升到了80%的历史最高水平,每年可多节约成本200多万元;在机器维修方面,光冲压机这一项就能为公司每年节省68万元;在设备改良方面,解决了移载机因设计不良造成易摔管的难题,从2008年改善后至今,设备零故障、零报废,每年节约成本66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一项合理化建议就为公司每年节约成本30多万元……

据初步估算,鲍光耀每年为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达400万元以上。这位“与机器做朋友”的农民工,也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十佳优秀进城务工人员”、“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