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喘口气的我听到了来自东边的呼救声。我赶忙奔跑过去,是马路东边的杨大婶下夜班回来,他们的房子全部平了,她的丈夫和四个孩子都埋在了下边。杨大叔一条胳膊伸在外边,只露出了半个脑袋。于是,我将他鼻子旁边的泥土抠出来,让他先有顺畅的呼吸,然后再动手扒他的身体。费了好大的劲,我把杨叔救了出来。接着是他们的四个孩子,我就一直往下抠去。他们的大女儿露出来了,她的身体卷曲着,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接着又是二女儿、三女儿,最后是他们的小儿子,全部都遇难了。我稍稍安慰了杨大婶几句,我就赶往下一个目标了。
地震的第二天。我和弟弟来到粮站,那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我凭着在井下五年工作的经验,观察了一下情况,对大家说:“可以取粮食,要快还不能乱。”人们自觉地排成了长队,等待着我给他们灌上一些大米。没有语言,没有争执,没有贪欲,没有杂念,给灌多少就拿上粮食默默地离去。
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直升机在盘旋,人们挥动着衣服,站在废墟上跳跃着,呼喊着:“毛主席派飞机看我们来了!”“我们有救了!”――一天来的惊悸和悲伤,此时化做了笑脸和泪水。
我当时在矿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自行车被砸坏了,我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了10多公里以外的矿上。矿上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工房区没倒,矿井架站着,洗煤楼挺着,办公楼立着,工业广场搭满了帐篷。我找到宣传科的帐篷,看到有几个同志正在忙碌,我也简单了解了情况,开始我的采访工作。
办公楼由于出现了裂痕不能进去。那些天,我只好找个树荫,拿块木板,坐在地上用膝盖当桌子写稿。我在地震后的第一篇稿子就是这样完成的。
在并肩战斗中,我和解放军报道干事于小平非常熟悉了。有一次,他对我说:“我们曾经参加过营口和海城的地震救援,这次我们接到的命令是:第一、尽量抢救生命;第二、给老百姓做饭并劝他们吃饭;第三、帮灾区人民搭好防震棚。可是,我们赶到了唐山后非常惊奇,唐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居然没有哭声。平房里的伤者和死者基本都扒出来了;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做饭;大部分的家庭都自己用破炕席和塑料布搭起来了房子。”
我当时对他说:“唐山地震几乎家家都遭受了不幸,有的甚至全家罹难,怎么哭?哭谁?这样的天灾我们是抗拒不了的,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要生存就要有吃的,有住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经过这次谈话后,于小平对唐山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也为唐山人自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这些内容,这些场景,这些精神,虽然没有在影片中出现。但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