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寻历史真相的努力

2010-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俊胜 我有话说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由此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张杨二位将军,以自己的爱国壮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但是,对于这样两位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英雄人物,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禁忌。在

大陆,因为涉及在台湾敌对的国民党政府,对于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与西安事变相关的历史事实,往往无法直书;而在台湾,在国民党执政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当年的壮举,一直是被作为犯上作乱来看待的,是相当禁忌的话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化的过多禁忌,不利于对历史真相和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对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研究,应该说,截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在内地,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倡导,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委员会主持,很早就开始了对西安事变材料的搜集整理。应当说,这种对史料的抢救,的确是高瞻远瞩,泽被后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两岸关系的松动,关于张学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期间,海峡两岸对张学良的研究,都纳入了正常的学术轨道;与此同时,伴随着国际上对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深入,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被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序列,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西安事变,自然也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对象。由此,对张学良的研究就更深入一些。

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由于官方档案材料一直没有解密,学者在进行深入研究时,仍然有很多迷雾有待于澄清。

上个世纪末,张学良重获自由,解除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后,移居美国。但是,对于张学良本人来说,虽然人身获得了自由,精神上仍然是不自由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与他一起亲身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人还没有谢世,而且即使有些人已经谢世,但其子女或仍然担任重要职务,或还在政治圈内活动。所以,张学良仍然不大畅谈自己的经历。1990年,他首次接受日本NHK电视台访问,因为是“第一次开口说话”,所以,其谈话内容迅速传遍了世界,也为国际、国内众多学者所瞩目。

此后,有诸多的学者涌起了为张学良进行口述历史的念头。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较早地开展过这方面的工作,但并没有坚持下来。这其中,有张学良的因素,自然也有唐先生的因素。

新世纪初,在有关人士的牵线搭桥下,一向以口述历史为重要工作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终于说动了张学良,开始系统地整理他的回忆。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并承诺,将个人资料,包括日记、书信、研究历史的心得、以及与有关人士的往来信件,等等,悉数交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善本与手稿图书馆保存,图书馆对张学良的资料做了复制、整理、分类与编目工作,并定名为“张学良、赵一荻文件与口述资料”(以下简称“张学良资料”)。

“张学良资料”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口述历史、往来信件、手稿、学习笔记、日记、艺术品、印刷品(出版品、剪报)等。

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按照与张学良的约定,开放了这批资料。翻阅这些资料后,我们发现,以往张学良研究中的许多谜团,尤其是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中一些至今令人迷惑的问题,或可有所破解。本书即是对这些资料的价值、意义所在的集中研究与阐释。

历史研究的深入,总是离不开丰富的、真实的史料。但是,不能因为相关档案资料缺失的限制,历史学者就停滞不前。对张学良的研究也同样如此,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这样的前提下,本书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漏,敬请读者指正。

《张学良史事笺证》郭俊胜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