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德胜教授说,朱光潜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过“人生的艺术化”,这指向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而“日常生活审美化
以《儒家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新进路》为题,青年学者刘悦笛尝试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寻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想资源。他认为,中国先秦的儒家并不排斥“情”,但要通过生活化的“礼”、“乐”让日常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情深而文明”、“忧乐圆融”的生活状态。刘悦笛说,中国古典美学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提及更为具体的问题,如审美与艺术能否化解当前社会中压抑、忧郁的负面情绪时,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社科院文学理论研究室高建平研究员这样表示,美学家不是心理医生,但环境问题、城市问题、企业和高校文化问题也应该纳入美学研究视野之中。
他说“‘礼别异、乐同和’这个观点放在今天来理解可以这样看:社会不可避免地会有等级区分关系,形成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审美与艺术构成人的另一种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相互和谐的关系被重新建构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就认为,‘乐’能达到‘治’。”
高建平指出,美学本身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之时,才在18世纪作为一个学科被建构起来的。在人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之时,倡导审美无功利,艺术自律,就是要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反制。今天,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进行文化建设,培育一个健康的社会,从而使国家和民族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美学可以而且应该起重要的作用。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