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万青:为藏区同胞健康谋

201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宗立 我有话说
“王门巴是个好人!”(藏语“门巴”意为“医生”)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草原上的牧民群众提起王万青大夫,都竖起大拇指。

“我是1968年12月26日离开上海的,坐了3天2夜的火车,到兰州时腿都肿了,然后再坐汽车,走了4天,才到甘南。”王万青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从上海来到甘南的情景。

上世纪60年代的甘

南草原,海拔高、路难行、物质匮乏。24岁的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时,立志要到最艰苦的地方,明确要求去甘南牧区服务。在他的请求下,他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时,恰逢隆冬季节。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王万青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当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的地方时,他又提出“我要到玛曲去”!

地处黄河上游的玛曲县是个纯牧业区,离自治州首府合作200多公里,县城海拔超过3400米。考虑到条件太艰苦,当年分配到甘南州的大学生,并没有去玛曲的名额。

“哪个地方最苦,群众最缺医少药,我就到哪里去!”到了玛曲县城,王万青又提出了新要求。就这样,他一竿子插到底。最终来到了离玛曲县城70余公里的阿万仓卫生院。在那里他一干就是20年,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草原,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妻子是当地牧民的女儿,如今4个子女全部留在了玛曲,二女儿王齐梅至今还是牧民。

当时的阿万仓卫生院,只有借来的两间小破屋,血压计是唯一的医疗器械。

他在阿万仓第一次出诊,是去抢救一名烧伤的藏族老人和一名患急性扁桃腺炎的藏族妇女。第一次骑马远行,为了安全,两位同行的牧民特意给他挑了匹“老实”的马。可走到半道,马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上摔了下来,胳膊脱臼,疼得他躺在草地上直打滚。可他强忍着伤痛,指导两位牧民给他的伤臂复位,然后继续前行。最后忍着伤痛,来到两位病人的帐篷,给他们做检查、开药方。

为了减轻牧民群众的痛苦,王万青意识到,光看病送药还不够,还要让他们少生病、健康地生活。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他完成了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摸底,并逐一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实施计划免疫。

在王万青的努力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万仓乡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了控制。他还和他的同事建立了卫生院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名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

藏族姑娘凯?爱上了王万青。他们按照当地的习俗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如今老两口在家中一个讲上海话、一个讲藏语,多少年来风雨同舟。已退休的王万青,还经常在家里给藏族群众治病送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