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同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一样,被视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相关材料,目前全球有老年人6亿,为50年前的3倍,到2050年,老年人将超过20亿。在一些发达国家,50岁以上的人已超过1/3,
人口老龄化无疑对欧洲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城市建设等提出了严峻挑战。但老年人同时也是购买力最强的群体,“年逾五十,房贷还清,儿女成家,有钱自己花”,已成为欧洲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德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银行存款的50%以上属于50岁以上的人群;60岁以上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为4000亿欧元,占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目前,德国人的旅行支出和护肤用品支出中,50岁以上群体的支出要占一半。调查还表明,半数以上的老年被调查者愿意“少储蓄一点,生活的更好一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个购买力最强的群体以前却似乎长期被各类企业忽视。人们习惯性地将消费对象锁定在14岁至49岁这个“黄金消费层”,就连1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针对他们的“儿童产业”,却难见“老龄产业”。随着经济不景气的发展,商家们逐渐意识到50岁或60岁以上群体的购买力也非常强大,如今这部分消费者的腰包正在成为各方垂涎的肥肉。针对“50+”和“60+”的各类产品也在悄然登场。
与此相关的是,二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正在步入“老龄群体”。专家估计,到2035年德国50岁以上的人要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这个群体的市场潜力及其在选举体制下的“选票威力”不言而喻。谁得到了这个群体的支持,就得到了稳固的执政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政府于两年前决定,从联邦预算中划出400万欧元,来扶持科研机构、企业、老人协会和消费者协会,以尽快催生德国的“老龄产业”,力争使德国成为世界“老龄产业”的“领跑者”。德国北威州政府对该州5000多户老人家庭的调查表明,老人家庭的平均月可支配收入为2550欧元,87%的老人家庭有可支配现金12750欧元,15%的老人家庭有可支配现金5万欧元以上,62%的老人家庭有房地产。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至少可给该州带来10万个就业岗位。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无独有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尤其是在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的纽约,人们也发现了“老龄群体”这块巨大的蛋糕。超过50岁的美国人虽只有1/3,但他们却拥有美国5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纽约市政府已决定将纽约打造成同样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纽约的绿地多了,供老人小息的街头长椅多了,犯罪现象少了。市内的400个路口得到了改造,延长了行人过街的绿灯时间。因为年轻人每秒能走1.2米,而老人只能走1米。纽约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老人“不仅带来知识和身体,也带来了钱包”。为了更多了解老人对城市建设的要求,纽约医学院组织了30多场与老年人的公开讨论,发现老年人最希望有友好和高素质的邻居,能安全过马路,需要时能用一下路边小店的厕所或能向他们要一杯水喝,希望超市里有人帮他们找到打折商品。
在政府重新认识“老龄群体”的同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开始重视“老龄群体”的需求。如专门生产婴儿食品的美乐宝(MILUPA)借助其婴儿食品“易消化、易吸收”的技术,开始生产老人食品;专为年轻人生产口香糖的箭牌糖果(WRIGLEY)推出了“不粘假牙”的新产品,希望在老年人中找到新的消费群体。此外,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易开门、带座的浴缸;大键盘、带急救呼键的手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旅游团;针对“老龄群体”的超市等也相继出现。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的自动化研究所还介绍了正在研制的“保姆机器人”。其形状像台小冰箱,已学会取送饮料、饼干、吸尘等技能,还要学习浇花、用微波炉、使用抹布等家务活,它还能帮助老人行走,以延长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些建筑商则开始提供适合老人需要的住房改造服务,如将厨房里的吊柜、卫生间的洗脸盆改造为自动升降,以方便老年人使用;也可对家里的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将各种明线转为暗线或无线,以防止老人滑倒或绊倒。奥地利的统计数字显示,老年人骨折,半数以上是在家里摔倒导致的。专家估算,仅德国老年人的住房改造需求就超过64亿欧元。
虽说,“老龄群体”的需求可观,“老龄市场”的潜力更大,但目前在欧洲市场看到的还只是一些企业的零敲碎打,像“儿童产业”那样的“老龄产业”远未形成。原因之一是政府认识和产业政策滞后。迄今,只有德国等个别欧洲国家的政府明确表示要催生“老龄产业”,绝大多数欧洲国家还处于“感到有需求,不知怎么做”的阶段。原因之二是由于政府缺位,一些企业只能凭一己之力在市场上打拼,形不成气候,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老人手机”、“老人超市”,都属于吸引了媒体眼球,却得不到老年人青睐的失败案例。原因之三是老年人属于一种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意识相当成熟,广告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影响有限;他们是战后成长或出生的一代,他们的经历养成了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虽说衣食无忧,但花钱也要看是否需要和值得;另外,他们虽已50多岁、60多岁、甚至70多岁,但许多人依然身体健康,并不认为自己是老人,所以忌讳到老人商店购物,更不愿将自己的家布置成医院的“病房”。在他们心目中,“老人”等同于“老态龙钟”。正是针对老年人的上述特点,一些广告商提出了“最佳年龄(50-59岁)”和“银丝一代(60岁以上)”的概念,以避免用“老人”这样的字眼使老年人产生心理负担。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有远见的政府和企业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都认识到老年人对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力图开垦这块“处女地”。这无论从经济发展、执政需要和社会稳定考虑,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本报维也纳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