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们对“经典”一词的理解尚不一致。有的认为,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
第一,读经典是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吸取思想精华的快捷路径。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沧海一粟。“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读书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最好的书来读。
第二,读经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学习史。经典是各知识领域大师思维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识、思想的闪光结晶。读经典就好像与大师对话,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审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言行和现象。
第三,读经典是增进智慧、寻求人生启迪的有效方法。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学大师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第四,读经典是满足高品位审美需求的理想平台。读经典,就是享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尝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浓郁的“书香”,与大师、第一流人物为友,领略知识海洋的奇异景象和思想之颠的壮丽风光。(三)读经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精读多读。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精读,宋代哲学家朱熹在谈到如何读书时说:要“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多读,就是要反复阅读。我国早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读经典尤要如此。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都是反复阅读的,读《资治通鉴》17遍,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
二是坚持深思善疑。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深入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是读书学习的有效方法,读经典更需要运用这一有效方法。要具有问题意识、好奇心态、怀疑精神,对经典中的观点、论据、论证、结论或关于事件发生、过程、结果的描述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对这些“为什么”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坚持勤动笔墨。对于所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事件、结论、警句格言、点睛之笔、不明与可疑之处等,要用点、线、圆圈和其他多种符号进行标记,或摘录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对其有肯定或补充、否定意见,警示或启迪等,可作出批语,或写成心得体会;若自己确有兴趣,体会深刻,有独到的新见解,也可写出研究文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读哲学著作时,在书上所作标记和批注之多,竟然形成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哲学笔记》。
四是坚持学以致用。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正确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就成为必然和必要。要着眼于“用”,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选择经典研读。一个人只有联系实际读书,结合工作学习,才能学而有益,学而有用;只有学习人文经典、专业经典及相关知识,才能建立、完善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有机整体,发挥知识的结构效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践行经典中所展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道德准则,提升思想境界。要注重将所读经典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中鉴别验证、加深理解和把握经典中所包含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汲取经典中所揭示的经验教训,运用经典中所蕴涵的正确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