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
人为本,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前提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所在。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文化建设既要以我为主,自立自强,又要放眼世界,广纳博采。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航向。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作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繁荣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科学的指导理论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
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因为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商品,其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的实现不能以扭曲或淡化其意识形态属性为代价,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排斥其产业属性。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在文化建设中,任何时候社会效益都是第一位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什么时候二者坚持和贯彻得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文化就发展繁荣;什么时候二者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二者中某一方面偏废,文化就凋敝。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文化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所在。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提倡多样化,鼓励文化产品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是以人为根本的。人创造文化,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同样,文化也塑造人,人体现着文化的最终目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前提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所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实践,反映人民吁求,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必须切实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产品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优良品德,养成良好风习。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对损害人、贬低人的文化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真正使文化产品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境界的精神食粮。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像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虚心“向人民群众问计”、“听人民群众意见”、“向人民群众请教”。这样,我们建设的文化才能包含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才能凸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应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人才。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以期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富于改革创新精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起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断推进文化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科技创新,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体制、机制是关键,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是基础,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努力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传播方式、科技是手段,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涵魅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其传播手段的强弱,我们要着眼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方式创新;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文化生产和传播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推动科技创新,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善于吸收借鉴
文化发展的根在生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但吸收借鉴作为“流”的有益文化成果对文化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文化之所以为文化,就在于其恒久的历史传承性。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应切实创造条件,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势;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任何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文化变革与文化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无疑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文化进步发展的深厚根基和不竭资源,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在文化产品、文化影响上,而且在形成这些文化产品、文化影响的体制机制上,都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潜心研究,对其优势和长处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文化建设既要以我为主,自立自强,又要放眼世界,广纳博采。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使中华文化能够得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多重滋养。这样的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胸襟博大的又是自强不息的,必然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无限的希望,也必然能够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执笔: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