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的力作

2010-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伍新木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经济区”日益成型,“经济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作出区域经济学的新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陈金祥博士著述的《中国经济区――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恰逢其时。该书为各类经济区的科学规划,健全区域协调互动
机制,完善区域分类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思路和政策分析工具,是一部研究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的力作。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已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经济区发展为核心的新的战略格局。经济区成为领衔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陈金祥把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空间经济、区域经济范畴引入,系统研究了“经济区”空间演化的背景、条件、机理及规律,阐明了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间的关系及开发要点。陈金祥认为,经济区是通过建立在区位因素基础上的经济集聚机制,将市场失灵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空间经济组织。这种外部性的内部化体现在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产生集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经济区是市场经济极化效应在区域层面上的客观反映,是经济集聚机制内在推动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经济要素资源跨行政区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大至欧盟、南美(跨国),小至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跨省),还有不少跨地市、跨县区的经济区。

中国历来处理区域经济问题,习惯于沿用“行政区”的思维,经济区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是从属于行政区的一个概念。近十年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跨行政区的经济区现象日益显现,跨行政区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日益活跃。陈金祥认为,各级行政区政府应顺应“经济区”的发展潮流,顺应经济区成长发育的内在要求,在区域政策设计上和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能有效促进经济要素跨行政区自由流动,发挥各类区域的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完善现有的经济区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形成区域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