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太多的家长为子女的入托、入学、小升初、上高中而忙忙碌碌。忙碌的惟一原因就是“找个好学校”。接下来的台词就是:进了好学校,孩子的下一步升学才有保障。而在这些家长的心目中,这类“好学校”大多如此:“名校”,“重点”,“高考升学率惊人”。
也见过很多被家长用种种办法送进这类“好学校”的孩子
到底,好学校应该什么样?
其实,虽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标准各有不同,但一直以来,包括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家长以至学生,对于好学校的希望都是大概一致的,那就是――好学校让学生快乐。
那么,又有问题――怎样能让学生快乐?快乐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要出现更多的问题。
问题有那么复杂吗?没有。
因为大家对于快乐都可以感同身受。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学校给予的快乐是有共识的,是有体会的,或者至少是寄予希望的:老师和蔼可亲又负责任,不要那么经常批评人;同学友好相处,相互帮助,是学习或者游戏伙伴;学生增长知识也增长才干,学校给学生机会体会成长的快乐;学校环境整洁,组织学习的同时组织好玩的节日和运动会;书包不会那么重,作业不会那么多,上课不会那么晚,考试不会那么多。
那么,为什么在距今不远的年代的人们可以体会到的学校的快乐,对于现在的学生竟然那么遥远?
为什么在教育资源匮乏如抗日战争时期,浪迹残破国土的学校都能够保持师生的乐观和信心?为什么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大把学习时间的一代知青,最终还是成为中国的栋梁?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那一群在河沟山湾里调皮捣蛋、不知道钢琴没学过奥数不懂得绘画的孩子也照样成为这个社会的脊梁?
问题摆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大家对于学校的理想也如此明确。剩下的,都该是“居其位,谋其政”的校长们、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了。
不过这也有问题――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承担让学校给予学生快乐可能带来的升学的压力和“失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