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写出真实 写得客观

2010-08-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作者:顾保孜(第二炮兵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

编者:王一珂(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记者:王保纯(光明日报记者)

毛泽东晚年图书热销

记者:书店里这部书正在热销。看了这部书确实很感动,您为何选择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顾保孜:我20多岁从事文学写作时,看到了许多毛泽东晚年照片,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过去我们看到的毛泽东都是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的,而我看到的是一位真实的老人的照片。毛泽东是一位伟人,同时也是一个老人、病人。他晚年的病很重,经常晕倒,心脏还停跳过。他承受着机体的折磨,但仍掌握着共和国的命运,因此照片折射出他的内涵,很深刻,也更凝重。由此,写真实的毛泽东晚年就成为我内心多年的愿望。这次,我重点写了毛泽东最后7年的思想轨迹,写了他对共和国的担忧,写了他老年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他的病痛。总之,伟人、老人、病人,就是这部书的主题。

记者:在今天,写毛泽东领袖题材的书社会反响怎样?

王一珂:毛泽东是世界级的重量人物。有关毛泽东的书应该会受到各个层面读者的喜欢。目前这方面的书出版很多,但大都是讲毛泽东建国前或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毛泽东晚年生活出版得少,而这一段是人们关注的,值得思考的一段岁月。因此,这部书6月一问世,就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第一次印了2万册很快就销售完了,加印2万册又断档了,现在已是第三次加印,已到6万册了,排在书店畅销榜的前茅。

书是怎么把握历史真实的

记者:您的书写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打开中美大门、第一代领导人先后逝世以及粉碎“四人帮”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特别是细节方面读起来很真实,具有了历史文献的价值。你是怎样把握这一点的?

顾保孜:我是部队作家,一直从事党史、军史题材的写作。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包括中国人、外国人写的书,尽可能立体地、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毛泽东晚年。我采访过很多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如警卫员、通讯员、医务人员等,采访过领导同志的后代。我列过被采访人的名单,有200人之多,当然不全是为写这一部书。采访的素材,我全都参照《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等进行了核实。写成书籍之后又经过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审定。

王一珂:这部书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每一段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言之有据。经过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审定可以说是“官修”的书。这部书不是学理性的研究著作,作者是感性化的女作家,书更多的是写人,所以读起来会既真实又生动感人。

毛泽东晚年照片集中发表

记者:这部书还有哪些内容是首次披露的呢?

顾保孜:主要是我采访的部分,比如,毛泽东看到人民大会堂里布置了大量他的画像和语录,很反感,要求撤掉等细节,这些都是工作人员谈到的。还有就是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拍摄的近二百幅毛泽东晚年照片,这些照片是没修改过的,是第一手的。

王一珂:毛泽东晚年的照片应该是很多的,但大家经常见到的大约只有三四张,如接见尼克松访华等,有些照片还是黑白的,这与毛泽东晚年病情有关。前一个时期,《红镜头》等书曾登过一些照片,但题材较为宽泛。这次是集中刊登毛泽东晚年照片,许多都是没发表过的,此次刊登有一批还原为当时的彩色照片,表现了历史真实。

顾保孜,195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第二炮兵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二炮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跨出中南海》、《中南海人物春秋》等纪实文学著作。先后获得“五个一”图书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首届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等全国奖项。  

杜修贤,1926年生。 1940年参加革命。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6年离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