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则公告似乎是剿灭了一个网络谣言。然而,调查发现,今年3月金浩公司产
食用油是要入口下肚的,安全与否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生产企业的声誉和效益,因而在产品质量检测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布上,严格程序,慎之又慎,是应该的。但是,严谨不等于掩盖,掩盖也不意味着维护社会稳定。以维稳为借口,遮蔽安全信息,掩藏犯错事实,既难以服众,也有开脱责任之嫌。
从表面上看,将茶油有害物超标的事实密封起来,确实暂时可以免去公众情绪的波动和媒体的议论,为相关利益方的应对腾挪一些时间。然而,以纸包火,终究只是自欺欺人地安宁一时,最后还是免不了养痈成患的糟糕局面。此前,在毒奶粉、煤矿安全事故以及化工污染等公共事件中,相关责任者都有过矢口否认安全隐患、刻意捂盖事故信息之举,结果如何呢?无一例外,危险越捂越大,最终酿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而,相关方面在此次食品安全事故中重弹“稳定论”的旧调,是十分不智的。
事实上,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处置方法,是及时准确地公开相关信息,让公众和相关各方充分了解事故的来龙去脉,以作必要的应对。信息的公开、透明,一则可以使公众避免因“不明真相”而产生恐慌和不安全感,防止谣言、偏见的滋生和蔓延,二则可以凝聚共识,汇合各方智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样的渠道和方法。与“公开会引起恐慌”的幻象相反,保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才是稳定社会情绪的“定心丸”。以往的很多事实证明,如果相关责任方一味封锁安全事故消息,既会放大潜在的危险,失去亡羊补牢的最佳时机,也会无端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造成公众的莫名紧张。此外,文过饰非的算计一旦被识破,涉及的公共部门还会损失权威性和公信力,引起社会的信任危机。可以说,在公共安全事件上,一“捂”出百害,遗患无穷。
如果此次茶油有害物超标的信息真被捂住了,难道公众曾经遭受的伤害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些伤害就能成为有些人凭空制造借口、掩盖真相的代价?显然不能。仅仅为了弄清楚这些伤害,有关信息也应最大限度地得到公示。在事故的处理中,相关部门既要消除安全威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保持生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但这些目的的达成都要以信息透明为前提。否则,哪一个目标都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