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经典话剧《茶馆》的39集同名电视剧,最近在央视八套上演,炎炎的夏日里,在全国吹起了一股地道的北京风。在新版《三国》、《红楼梦》遭到批评和质疑之后,在人们对经典翻拍的电视剧“痛心疾首”之时,电视剧《茶馆》却因为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意外地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创作于1957年的话剧《茶馆》
电视剧《茶馆》的出现,使得钟爱它的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异样,好像拜访了一位自己追随了多年的偶像,突然间了解了关于他鲜为人知的经历一样过瘾。说它熟悉,是因为电视剧版《茶馆》基本继承了老舍原著的精神内核即“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用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迁。灾荒于饥饿,兵乱与屠杀,欺骗与抢劫――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如果说话剧和电影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细腻和浓缩,那么对于电视剧化了的《茶馆》就是要将短抻长,进行稀释。这种稀释一般都会带来平淡无味的后果,因为“浓缩的是精华”。这也是翻拍话剧的难处所在吧。但是,看过电视剧版《茶馆》后,你不得不为编剧恰到好处的“兑水”而叹服。
首先,电视剧放大了三个时代中各色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其他艺术形态中都没有详细展开的情感,例如夫妻、姐弟、父女、兄弟等情感线,在电视剧中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并给予合乎原著人物身份和性格的故事化演绎,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得这个本来就闷热的夏天里多了份沉重。
其次,对老舍语言的大量仿造。就原著来说,单就老舍的语言艺术,特别是高度精炼的对白,古今中外,研究者甚多,研究成果也汗牛充栋。一个“?”字、一个好(蒿hao)字,就可以演活一场戏,演活一个人物,堪称鬼斧神工。在电视剧中,也大量按照老舍式的语言进行造句和断句,语言虽是口语化,但也是精炼化的口语,没有原著一字传神的功力,但也绝无废话。这在如今掺水成性的电视剧来说,已经算是精炼很多了。再者,该剧的语言风格依然继承了老舍语言黑色幽默的风格,正因为这种继承,更好地还原了老舍先生原著的韵味。
最后,着重挖掘出了几个新的人物。正如编剧自己所说,该剧的改编秉承了“挖掘与抢救”、“继承与创新”两大原则,在原有文学剧本、话剧和电影艺术形式之上发挥了电视剧讲故事的特长。原著中只有寥寥数笔的王利发的妻子王淑芬和买媳妇的庞太监在电视剧中被挖掘出来,并着重笔墨,发展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别是王淑芬这个女人形象,给原本灰色调的该剧,增加了一抹亮色和温情。庞太监也一改之前话剧和电影中那个老、丑、不男不女的妖怪形象,在电视剧里化身成了一个肥头大耳的、有点弱智,并操着一口唐山口音的带有喜剧感的太监。这样处理原著中最为丑陋的一个角色,也是剧作者减轻作品沉重感的一个办法,让人看完不至于喘不过气来。同时,作品中对于王利发后代也给予了很多笔墨,从这点改编上看,该剧又可以当做家族电视剧题材。
从舞台到银幕到荧屏,不同版本的《茶馆》都完成了对老舍先生现实主义精神的展现和诠释,完成了对人性的描绘与挖掘,这也是《茶馆》能够经历时间的检验并成功“走出去”的原因所在。当下,国内很多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电视剧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逃避现实,粉饰太平者比比皆是。而不少现代戏都写不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却在《茶馆》这样一部翻拍剧中,在沉淀了一个世纪的故事中,强烈的体现了出来,难道这不值得我们电视剧制作者很好的反思吗?
电视剧《茶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