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通过试验探索形成的“4+1”培养
模式,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从学习知识延伸到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体质健康等全方位培养,学校功能由教育教学延伸到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安全等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了留守儿童培养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破解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培养难题、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序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留守儿童已占到我国农村儿童总数的28%,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增大,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据重庆市妇联2009年完成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重庆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为23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0%,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43%。这其中,双亲长期外出的留守儿童为130万人。
教育的重大使命在于精心培育好下一代,要让他们既有过硬的本领,又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成长为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09年,市委研究室联合西南大学、市卫生局、大型企业和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组织150多名机关干部、大学生志愿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成立留守儿童培养模式试验工作组,开展“留守儿童培养试验”。试验工作组下设思想政治、心理情感、行为养成等7个小组,轮流进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进课堂、进家庭,与教师、学生和农民同吃同住,开展家访、调研,对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和问卷测试。在精心调查准备的基础上,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艰苦朴素”的原则,从思想政治、心理情感、行为习惯、人格品质和健康安全保障等方面,运用活动干预试验法、教育案例法、心理测试法和观察法等开展培养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探索形成了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
今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把“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当前必须要做好的十大民生工作之一。同时,加快户籍改革,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居民。
留守导致的主要问题
2009年,重庆市在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各选取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培养试验基地”。其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小学地处川鄂湘黔革命根据地重庆与湖北交界处,有留守儿童240人,占学生总数的66%;丰都青年希望小学有留守儿童150人,占学生总数的82%。试验工作组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43%为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在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8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0%托付给亲戚朋友或无人监护。
试验工作组通过调查、测试和体检发现,在长期远离亲情、缺少关爱的状态下,留守儿童普遍在身体健康、心理情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生活安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43%的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由于缺乏照料,留守儿童普遍身体营养状况较差,体格发育不达标。对石柱县冷水小学358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内科等检查,发现留守儿童70%体重不达标,80%身高不达标,贫血患病率高达43%,患感冒、腹泻等疾病也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67%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情感障碍。据测试分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主效应十分显著,普遍有恐惧、自卑心理,其中自责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胆怯恐惧倾向特别突出,测试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儿童中,67%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情感焦虑,37%有自责与恐惧倾向,34%有过敏倾向。
85%的留守儿童一月洗不了一次澡。对留守儿童学校涉及个人清洁卫生、文明礼貌、损坏他人与集体财物、未经允许就拿走他人东西、行为攻击等10个方面的调查发现,石柱县冷水镇小学留守儿童中,一个月洗不了一次澡的比例达93%;在丰都青年希望小学,这一比例为80%。
66%的留守儿童缺乏家乡与国家认同。调查发现,47%的留守儿童不相信父母爱自己,40%称没有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同学的友爱;66%缺乏家乡与国家认同,没有对家乡的荣辱感、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感与归宿感。
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养成受到影响。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影响了其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留守儿童变得任性、自私,并且经常逃学。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中,46%学习成绩较差,42%为中等偏下,仅有2%学习成绩优秀。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理变化期,得不到亲情交流沟通的留守儿童,容易沾染抽烟喝酒甚至小偷小摸的恶习,易怒、行为具有攻击性、喜欢打架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同龄人。
安全问题突出。据公安部门调查,在被拐卖儿童中,流动、留守儿童居第1位。2008年某省审理的300多宗猥亵强奸女童案件中,受害者多数是留守女童,说明留守女童已成为易受性侵犯的高危人群。
“4+1”的培养模式
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国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系统理论和经验。目前全国通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式有寄宿制、结对帮扶、代理家长制、托管之家等,但都没有从体制上解决留守儿童“守望乡村”的状况,也未能从培养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帮助留守儿童消除远离父母带来的一系列心理情感缺失等问题。
在这次试验中,重庆市委研究室以解决留守儿童在留守状态下出现的问题为试验导向,以留守儿童为主体,根据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集中在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健康和安全等五个方面开展试验,利用寄宿制学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规范、爱心、红色”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探索建立了留守儿童的“4+1”培养模式。“4”就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和红色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
分班级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组织学生开展“唱读讲传”,即唱红色革命歌曲、读古今中外经典文章、讲励志成才小故事、传颂格言警句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1―3场爱国主义电影;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利用早、中、晚餐时间播放校内外好人好事和时事新闻;在楼道悬挂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等英雄画像,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还建立了红色儿童信箱、校报编辑部、阳光话剧团等文化阵地。
人格品质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使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一代。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每周开展一次情景模拟活动,如以“团结就是力量”为主题,设计了“你追我赶、风雨同舟”等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团结和热爱集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趣味足球、拔河、书画、篮球等比赛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少儿合唱团、舞蹈队、手抄报等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锻铸意志。
心理情感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采用多种方式温暖、健康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社会的爱。
开通亲情电话,分班级安排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保证每个孩子每个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两次以上,每月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信,畅通亲子关系;设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和同学进行视频聊天,增进同学、亲子感情;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一个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每个月过一次集体生日,让同学们感受到班级、学校集体的温暖;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档案。
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寓教育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守纪律、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参照军队的内务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内务整理等方面的训练,被子、毛巾等各类生活用品干净整洁、整齐划一、摆放有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的状况,组织老师学生自己编写《小学生日常卫生行为手册》;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开展寝室、小组、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在学校餐厅、厕所、寝室等醒目位置,张贴行为卫生习惯标语,营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氛围。
“1”就是抓好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同时加强体质训练和安全教育。
给孩子们改善伙食,每天保证一顿肉、一个鸡蛋。食物包括五大类:谷类、薯类;肉、蛋、奶;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食用糖等。培养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采用情景教育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日常生活中避险方法。
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重庆市在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还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目前,全市已在1000个乡镇建成寄宿制学校1600所。从2009年起,市财政对49万农村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43万贫困女童实行“零收费”入学。
初步成效
重庆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将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还延伸到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体质健康等全方位培养,学校功能由教育教学延伸到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安全等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今年6月,试验工作组对试验前后问卷测试和身体健康体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贫血患病率下降2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体质得到提升。由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体检组,今年6月对试验学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对比试验启动时的体检结果,留守儿童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体重、身高达标率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贫血患病率下降到21%,下降22个百分点。
对亲情、集体与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认同感各维度后测得分显著高于试验前的测试结果,说明实施"4+1"培养模式的事实,有效提高了儿童的认同感。
心理问题减少了35%,心理情感、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试验后的测试得分显著低于试验前,亲子关系危机和自责倾向比例分别下降26和10个百分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下降35%。
人格品质得到提升,95%的孩子开始主动帮助别人。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表示当同学遇到困难后会主动去帮助别人,86%的学生认为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93%的孩子表示长大要做焦裕禄、雷锋一样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冷水小学六年级一班王美蓉同学,出生不到7个月父母就外出打工,至今已有12年没见过父母的面。她在作文中写道:“过去我不想读书,现在每天早上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今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把“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全市十大民生工作之一,要求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问题。下一步,拟在全市1000个乡镇1000所寄宿制学校推广“4+1”模式,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体系,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问题。
启示
重庆市通过试验总结形成的“4+1”培养模式,从培养内容、方式上破解了留守儿童培养难题,为构建科学的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体系,促进留守儿童成长成才,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1.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培养,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留守儿童培养长效机制。
培养照顾好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改变当前妇联、共青团、学校、慈善企业等各自为战、多头参与而形成的“零敲碎打”式的格局,改变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的“运动式”、“一阵风”,更多强调社会影响、较少关注实际效果的短期行为模式。在调动社会资金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党委政府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公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家庭、高校、卫生、军事国防、新闻媒体等协调配合”的“1+3+X”留守儿童培养新机制。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留守儿童培养,形成城市反哺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留守儿童培养长效机制。
2.强化党委政府的政策保障和主导责任,重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近年来,重庆市级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了4%,加大了留守儿童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将建成2000所寄宿制学校;为改善青少年营养,市委、市政府正在逐步推广“饮用奶、鸡蛋计划”;全市还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计划,为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师、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人员。到2012年,全市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开起率达到100%。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强化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解决好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医疗等硬件设施,才能为留守儿童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校老师、同学的群体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弥补由于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情感等诸多缺失。
3.充分尊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以课外活动为主要途径,科学系统地对常规义务教育培养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增强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重庆“4+1”培养模式,强调根据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与区域教育实际,加强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指导和心理情感辅导,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试验工作组根据留守儿童培养的实际需要,组织专家编写了留守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行为养成手册》、《安全生活手册系列读物》和教师心理情感辅导、情景教案参考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留守儿童网站和研究中心。
“4+1”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在于科学系统地对常规义务教育的培养内容进行强化补充,是在留守儿童寄宿制的前提下,利用留守儿童住校的空余时间,以留守儿童的特殊背景及问题为导向,在作息时间、培养内容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地全方位培养,引导学生在个体、小组、班级和学校的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尊重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培养思路,更有利于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情感障碍进行疏导,推进留守儿童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和留守儿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教师素质,发挥教师队伍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
科学的留守儿童培养体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重庆市在试验前专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特别是加强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行为养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在重庆电视台开设“空中课堂”、开通“重庆教师研修网”、“中国留守儿童网”等方式,确保全市19万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学年接受60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促进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满足教师参与留守儿童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评体系,把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教育工作、家长联系、目标考核纳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挂钩,保证留守儿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这些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提供了“留得住、用得上”的优质师资。
(执笔人:谭凯鸣、林泽炎、熊娅、李志伟、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