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周看点

2010-09-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组织公款出国旅游将被降级撤职

背景

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印发了用公款出国(境)旅游及相关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明确规定,组织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公职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破除认识误区方能遏制歪风

人民网的评论指出,一些地方和单位之所以公款出游成风,很大程度上就是失之于管、失之于严。有法纪规定,但也得不到严格遵守,使真老虎变成纸老虎。公款出游监管机制的“失灵”,还在于人们认识上存在严重误区。一些地方和单位,包括领导干部,把组织公款出游看作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福利,认为这是当干部的一种优越性的体现。文章认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破除,就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组织公款出游的歪风。

遏制公款出游还看执行力

羊城晚报的文章说,处分规定的出台对于遏制公款出国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公款出国旅游在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始终禁而不绝,但调查起来往往存在很大的难度,没出国的人不知出国的人的行程和计划,而出国的人又都“统一口径”,谁也不愿意对外称自己是“公款出国游”,而一旦陷入“不告不究”的境地,处分规定的执行可能就会打折扣。看来,对于公款出国游的违纪处分在强化执行力上还需要更多举措,对违纪的处罚及权限等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如果该规定没有执行力,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把好事前审批关口更为关键

燕赵晚报的评论认为,降级、撤职的处分不可谓不严厉,然而降级、撤职其实并非没有挽回的余地,现实中,对于一些问题官员的低调复出,公众并不陌生。而且,即使降级、撤职后永不复用了,这些人公款出国旅游的目的已经实现,纳税人的钱已打了水漂,这个时候降级、撤职,也只是事后的追惩。按理说,真正意义上对于公款出国游的规范,更应注重预防为先,将关口前移。因此,降级、撤职很有必要,但如何卡好公务出国考察的审批关口,改变出国考察福利化倾向,才更为关键。

200多楼盘花钱买“联合国人居奖”

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中国有超过200个商业楼盘“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而这些奖项没有一个是联合国相关机构直接评选出来的,而是花钱从一些国内机构买来的。

山寨大奖戳穿诚信软肋

羊城晚报的评论认为,如今处处讲究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住宅奖项当然有理由国际化。而且,开发商钟情于“联合国人居奖”,还真不能说崇洋媚外,因为国内连“楼歪歪”都能获得优秀住宅奖,相比这种自娱自乐,“联合国人居奖”的确更有说服力。然而,当国际大奖也成了山寨货,花几十万元便可买回家,如此“大奖”其实已变成了为卖“狗肉”而挂出的“羊头”,至于是不是真的达到了“联合国人居”的标准,已不重要。只不过,用山寨版“联合国人居奖”忽悠购房者,再次戳穿了开发商们的诚信软肋,若按商业欺诈论处并不冤枉。

依法追究“山寨奖”刻不容缓

荆楚网的评论指出,真正的联合国人居奖关注的是公益,而且申报推荐有严格的程序。1990年以来,中国总共获得该奖项19个,基本都与公益事业相关,没有一例是商业楼盘。而我们看到,国内一些房地产行业组织打着联合的旗号,颁发冒牌的联合国人居奖并收取费用,行为已涉嫌诈骗;其二,开发商们明知有假,还热心参与,既充当了造假帮凶,还蒙骗了消费者,破坏了市场秩序。面对如此乱象,现在是到了追究责任的时候了。希望有关部门像足球打假一样及时出手,医治社会病态。

重建信任才能给“洋奖”祛魅

山西晚报的文章说,山寨“人居奖”横行反映出社会存在信任危机。一个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建立常规化的信任机制。而当前解决信任危机的办法主要有:第一,以制度促进人们追求长期效益而不是短期效益;第二,增加专家的可识别性;第三,政府的作用。而这些办法,最后的责任都指向政府。希望有关部门开展一场清理行动,以遏制这种恶劣风气的蔓延,然后再完善和修复值得百姓信赖的认证体系和约束制度,这样才能摆脱这种“国际奖”情结,给“洋奖”祛魅。

(均为本刊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