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肝素,经过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的巧妙“修饰”,成为治疗急性肺损伤、腹膜炎等免疫性炎症的新利器,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该研究成果有望发展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肝素是一种多糖类小分子化合物。由于它能抑制血液凝集,早在1935年,临床上就用它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目前全世界肝素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肝素还拥有另一项“深藏不露”的本领——抗炎作用,却至今无法得到施展。负责此项课题的耿建国研究员告诉记者,肝素能够有效对抗各类非感染性炎症,但患者一旦注射后,炎症尚未消退,就可能因为持续出血而导致死亡。
鉴于肝素的抗凝和抗炎两种特性“相生相克”,多年来,各国医药研究机构一直在致力寻找令它们和谐共处的方法。此次耿建国课题组花了3年多时间,对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在不同化学条件下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试验,首次找到一个最佳“临界点”,使肝素抗凝功能成功下降至原来1/150,而基本保留了抗炎活性。
据悉,这一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耿建国研究员表示,他们将尽快投入临床前实验,并准备申报国家一类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