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日前发表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社会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中学生不同的社会心理和对人生、社会和工作的不同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富人家子弟希望继续富有,希望将来当领导人,月薪2000-3000美元。
中学生中认为自己的物质社会状况很好的人占5%,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保障。这些人希望今后继续过富裕的生活,将来当领导人,每月拿2000-3000美元的月薪。大多数人希望有自己的实业,而且最好在国外有事业发展。对他们来说,最热门的职业是法学家。这个阶层的女孩子们根本不想工作,在她们看来,为什么要工作呢?要丈夫是干什么的?
对这一组孩子来说,家庭和工作是第二位的,占第一位的是休闲。他们认为,愉快的休闲是体面生活的主要标志。有趣的是,这组学生对休闲的评价同他们的学习成绩密切相连,学习好的孩子更重视工作,而不勤奋和学习差的孩子更注重休闲和自由时间。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律:学生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到期末都觉得累了,于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休息方式,一些人喜欢聚会,另一些人喜欢去教堂,而且两部分人从不往来。
富裕家庭的中学生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不担心。他们唯一感到恐惧的是艾滋病。穷人家的孩子不愿意受雇于私营企业。
一半以上的中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大学生中的情况不同,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贫困家庭。这些孩子千方百计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一般都较现实,他们希望在社会阶梯上提高2-3个台阶(而中学生希望一下子提高5-7个台阶),达到中等生活水平。
低收入家庭的中学毕业生认为,每月1800美元的收入就很体面了。莫斯科毕业生的期望值最高,希望月均收入2600美元,而奥廖尔的毕业生认为,1000美元的月收入也很不错。大学生比较实际,他们认为,每月能拿600-1000美元就可以了。有抱负的穷孩子中很少有人想成为“专家”。多数人以拿破伦为榜样,许多人想当企业领导,他们认为,职务是收入的最好保证。
大学生对自己前途的评估比中学生冷静,想当大人物的比例比中学生少一半。大多数大学生想成为专家或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表现在他们对取得成功的手段的理解上。中学生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坚强的毅力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实业精神和首创精神。而大学生认为,天赋、能力和勤劳是主要的。
在价值序列中,穷人家的孩子最重视家庭。但他们期望的家庭是理想中的家庭,而不是那个他们成长起来的穷困潦倒、充满磨难的家庭。社会学家向穷人家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是否有晚上不想回家的念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回答说:“没有过这种情况”。其他人回答说:“有过这种情况”,有人甚至回答说:“这种情况是家常便饭”。女孩子的反家庭情绪最强烈,但是恰恰她们最憧憬和睦的家庭和生儿育女。
中间阶级是唯一把工作而不是家庭放在第一位的社会群体。尽管如此,他们中间40%的人表示,如果有充分的物质保证,他们愿意放弃工作。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级的中学毕业生对提高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愿望表达得不够明确。他们不追求在科学和艺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以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他们只希望得到家庭成员或亲近人的承认。最受他们欢迎的职业是经济学家、记者和军人。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声明要努力获得高等教育,有些人还想读研究生。还有些人认为提高物质生活地位的主要办法是到国外定居。
这一部分孩子上大学后,往往很快对高等教育产生失望感。几乎一半以上的一年级大学生没有信心在大学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一半的人对教学条件不满,三分之一的人对教学水平不满。与此同时,想到国外学习的人在减少,而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后想到国外定居的人的数量在增加。
尽管这一群体的学生把工作看得重于家庭,但是他们既不同于穷人家的孩子,也不同于富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将父母作为自己家庭效仿的榜样,同父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尤其是女孩儿。
总而言之,中间阶级的孩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最具建设性的:热爱工作,希望受到教育,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他们的生活要求都比较实际,既不像穷人家孩子那样想入非非,想当大人物,也不像富人家孩子那样游手好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