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史诗巨片《走出西柏坡》

2001-06-1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李皓 我有话说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80周年的前夕,献礼片《走出西柏坡》讲述了缔造新中国的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影片通过警卫排长耿涛,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在转型时期对工作的居安思危和高瞻远瞩,从而打破了以往反映历史题材的模式。近日,《走出西柏坡》的主创人员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与京城的媒体见面。

两代导演道心声

曾执导过《上海大风暴》和《开天辟地》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李歇浦导演对《走出西柏坡》感触颇深。

“在拍片的整个过程中,摄制组尝尽了酸、甜、苦、辣。比如说耿涛的饰演者陈大伟,为了补拍‘冰河捞零件’一戏,摄制组2月底从冰层厚度不够的天津日夜兼程赶到1400公里外的哈尔滨。那里的气温在零下24度左右。陈大伟穿着单衣跳进冰水中,在寒冷刺骨的冰河中坚持拍完了‘冰河捞零件’这场戏。”

“在片子的结尾处,我们本来设计了一场告别戏,由于比较模式化和相对沉闷,所以我们最后经过商定,将它处理成了诗化的结尾,带点抒情甚至还有点浪漫的色彩——‘终于要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去北京了,毛泽东从小巷深处走来,身后还跟着一群活泼可爱的放羊娃,而此时,太阳也正从坡后缓缓升起’。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全片中共有两处,开头也是运用诗化的方式。”李导演又进一步强调说:“我们今天的主旋律影片要在‘三性’上狠下功夫,具有故事性也是要注重的一点。为了让影片更有厚度和力度,我们又二次补拍了不少解放战争的激战场面和一些有关人物塑造的细节部分。补拍之后的片子更为精彩,我们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建党80周年献礼!”

先后执导过《孽债》,《我们要结婚》等电视连续剧的年轻新锐导演梁山曾,谈得更多的是对细节的把握,“结构上的两层皮现象,在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中我们便借用毛主席身边的人来拍,通过他的行动来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比如说剧中耿涛和毛主席告别又不敢直接进门,借着倒水的机会希望领导看自己哪怕是一眼,希望领导主动和自己搭话然后告个别,这样的心态换了任何人都是可能的。这样从小人物的心态我们就能产生替代效应,让观众感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认同我们的影片。”

拍摄《走出西柏坡》无疑是要用历史给人以启示。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面对腐败,怎样面对转型期,50年前的先辈们其实已经有了伟大的实践。“我们的影片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间架起一座桥梁,观照今天的改革和建设,这正是这部影片的立意所在。”两代导演都明确肯定了影片的立意。

尽心尽力的演员群

影片中的中央“五大书记”分别由古月、郭法曾、王伍福、孔祥玉和王健扮演。由于特型演员所饰演角色的特殊性,故而要求他们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老演员古月的体会特别深,“我认为只有领会得深,理解得深,才会演得真。而对一个特型演员来说,形似和神似是缺一不可的。首先形似是基础,因为领袖人物的形象太深入民心了,长得不像,老百姓是不会买帐的。但是神似也一样要有,它应该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境界。和其他的特型演员相比,我们都各有优劣势,需要互相取长补短。”

片中的主角耿涛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刑警本色》等影片的青年演员陈大伟。对手戏是“五大书记”之首的毛泽东,因而对他的表演要求也很高。虽然一次次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有专门的替身演员代替,但上岸后的戏还要他自己演,为了达到从水中出来时全身湿透的效果,化妆师用温水将他从头到脚全部淋湿,然后在冰天雪地里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确实让人消受不起,但他不怨不嚷地全坚持了下来。当李导当着媒体记者和主创人员的面把他的事迹“狠狠”地说了一遍,并且“重重”地表扬了一番后,他只是冲着大家傻乐了一阵,还有点不好意思。轮到他自己谈体会时,他没有说很多,朴实得就像他在影片中演的毛主席的警卫排长耿涛一样。

影片《走出西柏坡》从2000年1月1日零点正式开拍到2001年4月停机,其间用了将近1年半的拍摄时间,前期拍摄足迹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和区县。摄制组用努力再努力搏击了遇到的艰辛和困苦,这正像导演李歇浦和影片的主要演员们所说的一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向观众奉献一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观赏性的优秀影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